傅盛:我學會了忘記「摩爾定律」

綜合報道

10min read

傅盛:我學會了忘記「摩爾定律」

陳晨2021/12/22

摘要

日拱一卒,纔是科技發展的常態

整理|陳晨

編輯|鄭玄

「我剛創業時一直認爲只要我想清楚,全力以赴就能贏,最後發現贏就是你的運氣好。」

轉戰機器人賽道,傅盛再也感受不到互聯網創業時那種「坐火箭一樣」的成功速度。在由 OPPO 獨家冠名贊助的極客公園創新大會 2022上,傅盛回顧了給獵豹「換引擎」的歷程,形容是「滿紙血淚」。

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標準可循,而標準不統一時就容易走彎路。三年前發佈第一代服務機器人時,傅盛對搭載的「三芯片」系統非常驕傲。但他很快發現,「三芯片」雖然算力看起來高,但成本更高,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不斷降低 BOM 成本,讓機器人能走進千家萬戶。

大到設計外觀,小到芯片、電機、傳感器的選擇,一切都沒有標準,傅盛和團隊只能花費時間和精力,深入到繁瑣的細節中慢慢打磨。「我們講創新時,太容易忽略試錯、小步快跑這些過程了。」新領域創業的「水土不服」讓他認識到,科技大爆炸不是常態,日拱一卒纔是。

最後,傅盛給創新者和創業者的建議是:做一個新產品時,一定要告訴自己,犯錯一點都不可恥,犯錯是我們所有人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快速地把每一個里程碑設置的足夠小,然後自己深入一線,像工程師一樣去工作和思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小步快跑,快速試錯。這樣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科技類產品,所有偉大產品,本質上都是磨出來的。

以下爲演講實錄:

摸着石頭過河

前幾天張鵬問我,你以前都是做互聯網、做軟件的,今天你開始做人工智能機器人,你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或者你經歷過哪些「錯誤」,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回顧了一下,滿紙血淚。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三四年從單純做互聯網 APP,轉入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中間所走過的路。

真正要說困難,我覺得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最大的困難叫做「沒有標準可以遵循」。

什麼叫沒有標準可以遵循?剛纔劉作虎講摺疊手機的尺寸,其實就是一個沒有標準的案例。就像在 iPhone 發佈之前,所有智能手機各有各的想法。但 iPhone 出現之後,大家知道原來智能手機應該做成沒有鍵盤的樣子,應該儘可能地把屏幕做大。等到摺疊機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屏幕又不能太大,又會影響手感。

一個機器人長什麼樣子、屏幕應該放在哪,也沒有標準可言。甚至該用什麼芯片,該選什麼電機,什麼傳感器,都沒有標準。

我剛開始做服務機器人的時候,很多行業內的朋友跟我說,「傅盛你去挖一個有經驗的人」。我說,老兄我真想挖一個有經驗的人,但我發現在這個行業裡沒有有經驗的人。

當時知道軟銀在做 Pepper 機器人的時候,我專門去日本,跟他的產品經理一個一個地聊。我在硅谷看到有創業團隊做機器人,或者聽見谷歌哪個大神出來要做機器人,我也過去聊。我還去過歐洲,去過以色列,看很多創業團隊……我發現大家腦海裡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最難的事情就是你不知道去走哪條路,這意味着哪條路你都必須嘗試。

獵戶星空餐飲機器人招財豹

因爲要做好人工智能、做好機器人、做好硬件、還要做好軟件,我分別從百度、英偉達,愛奇藝,獵豹選拔人才,還從聯想和其他一些手機公司去找做硬件的人,基本上每一個領域的人才我都挖了一遍。但是後來發現,大家雖然都講的是中國話,彼此之間卻完全不能理解,還造成了很多溝通上的問題。

做一個嶄新的創新行業,所有都是新的,大家腦海裡沒有統一的的標準。當認知沒有統一的時候,這裡面又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甚至是錯誤。

到無人區打磨產品

三年前我在水立方開了一個發佈會,發佈了我們的服務機器人產品。在那個會上,我特別驕傲地宣佈,我們做的第一代服務機器人有三塊芯片,分別是負責視覺、導航和整個系統的運作。但過了半年以後,等我回頭再看,發現最應該批評的就是這個三芯片系統。

想讓一個服務機器人投入使用的核心點是什麼?是你能用統一的設計,降低機器人的成本。我當時說,(機器人)行業引爆時,應該是這個機器人和手機的成本差不多的時候,或者稍微貴一點點的時候,但三芯片明顯不能滿足這個需求。

這個時候只能去不斷跟團隊溝通,甚至要理解他們的技術語言。後來我們說服了很多團隊,讓在一個芯片上開發,等到第二代產品時,就是一塊芯片了。

本質上這是我們技術的進步。儘管看上去好像沒有三塊芯片那麼高算力,但我們的當務之急其實是不斷地降低整個 BOM 成本(注:指製造業中所有自制件和外購件的總成本),讓機器人能走進千家萬戶。

第二個故事是我們當時做服務機器人。大家知道機器人得跑來跑去,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小型化自動駕駛。我們當時面臨的困境是,如果買一個市場上成熟的激光雷達,造價大概有大幾千元,而我們的目標是讓服務機器人價格降到一個高端手機的價格,這是長遠的目標。

爲了找到合適的激光雷達,我們在供應鏈端找了非常多廠家,最後找到一個以前做激光測距的公司。他正準備做一款激光雷達,我說我們不要那麼高的精度,我們不要 50 米的探測,只需要 5-10 米,再通過其他傳感器的整合,完成室內定位的精度。所有工程師本能地都希望做一個高精度的激光雷達,這個時候你得想清楚目標是什麼,然後去和你的團隊不斷溝通。

我們也是行業內第一個引進了成本幾百元的激光雷達的服務機器人廠商,這個舉措使我們的成本能不斷地降低。

舉這幾個例子想說的是,我們今天講科技,講創新,其實是到一個無人區,從大家各自有不同的認知看法,到統一看法,找到一些標準的過程。

以前張鵬跟我聊的時候,他說,我們過去總覺得創新就是一個好的點子,然後很快就能長大,但是今天很多創新好像已經變得非常緩慢,要做大量非常細節的事情。

我做機器人的經驗告訴我,其實魔鬼都在細節裡。你應該去充分了解各個細節,並且把這些細節重新組合,深入打磨。這可能纔是創新本來的樣子。

大爆炸不是常態,日拱一卒纔是

我有時候想,獵豹移動從我創辦,到在美國上市,只花了四年的時間。但我回過頭看,在創建獵豹前,我在雅虎中國和 3721 工作了 5 年,在 360 工作了四年。前面的十年時間裡,我不斷在做的事情,是做一個個非常小的工具,讓這個工具能夠非常方便地使用。所以,當我創辦獵豹移動,去做一款全球的工具時,這十多年的積累,讓我能充分了解一些細節。

傅盛在紐交所敲鐘臺拿手機照相

我們都是特別幸運的一波人,正好處在互聯網技術大爆炸的浪潮裡,好像創新飛速發展就應該是常態。做了三年機器人,我和很多其他行業的創新者、創業者溝通後,我發現互聯網這種技術大爆炸並不是常態。如果我們認真回顧,互聯網能發展地那麼快,其實是由好多因素共同促成。

從國家層面來看,我一直覺得我能夠走到今天就是一個國家紅利的享受者,我也經常跟一些同行說,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裡,是受益於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又正好碰上人口紅利期。我記得第一次到美國時,發現硅谷要僱三五個工程師都非常難,而那個時候在中國,你可以輕鬆地組建一個上百人的技術團隊去做某一個已經被論證的技術。其他因素還有中國加入 WTO、摩爾定律等。

但當我做機器人,開始接觸電機、電路板、機械臂後,才發現原來在別的行業,所有技術都是一個線性變化過程,每年改進 10% 就算是不錯了。只有半導體行業除外,其他行業其實都沒有摩爾定律式的增長。

過去很多所謂的創新,都是建立在「抄作業」的基礎上。都是別人有了一個模子或者模型,我們把它做得更好。本質上這不能算真正的創新。當今天中國達到這個體量,走到這個階段,我們肯定要從中國開始,做出一些我們自己的新東西。

最近我在讀一本書,這本書強烈推薦給大家,叫《創新的起源》,這本書認真地分析了很多現代技術的發展史。

原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在瓦特改進蒸汽機的 100 年前,就有人開始以蒸汽爲原理製造蒸汽機。在一些特別需要的行業開始使用蒸汽機,一年幾十臺這麼用,用着用着就開始改進,不斷提高它的效率。等到瓦特改進蒸汽機的時候,其實已經經過了 100 年的打磨。

這裡面專門提到核電技術,大家可能不知道今天核電的「百萬千瓦時死亡人數」,比煤電、火電要低很多。這本書上說,核電在過去 20、30 年是沒有什麼技術進步的,爲什麼?因爲這個行業不容錯,它絕對不允許你犯任何錯誤。

我們都過於誇大了一個所謂爆炸性技術的高光時刻,而很多真正的技術進步都是通過不斷試錯、日拱一卒逐漸成長起來的。連飛機的發明都是這樣的,當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時,已經很多小團隊都在嘗試飛機,還有比他拿的資金多 10 倍的團隊也在做飛機。萊特是唯一一個把每個細節做到盡善盡美,而且試飛那天運氣還特別好,逆風。這才引領了一次科技革命。

其實還有一本書,叫《技術的本質》。這兩本書都顛覆了以前我對創新和技術的認知。我們總是寄希望於出現一種神奇的技術,然後整個世界隨之改變。無論是《創新的起源》,還是《技術的本質》都在說:本質上所有技術都是其他技術重新組合的結果,你可以把科技想成一棵科技樹,每一個技術、每個節點都是在原來枝節上生長出來的。

《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

技術就是不斷重新疊加、組合,然後成了新技術。新技術又變成其中一個元素,又開始去疊加、組合,變成了更新的技術。我們講創新時,太容易忽略試錯和小步快跑、日拱一卒這些過程了。

創新在水面之下生長

不過技術沒有大爆炸式的進展,也並不意味着行業創新停滯不前。

我覺得人工智能正處在一個新的創新期,這個創新期就是不再是以論文爲主導,而是以產品爲主導的階段。一個產品能夠在普通環境下用起來,它就是在進步,即使看起來很小。

產業當然有它發展的邏輯,但是所有產業最後都離不開工程師思維。當你和市場離得很遠時,當你在一些細節中不願意投入精力打磨的時候,可能會被這個市場所淘汰。

今天的科技創新,反而會重新迴歸到工程師思維和產品經理思維,到了最好的時候。

很多人都問我你做了那麼久的軟件,爲什麼要做硬件?我說硬件只是技術手段,最終你要提供一個好的工具給用戶,這纔是我爲什麼要做服務機器人的原因。

這個行業讓我最激動的是,每個人提起機器人都很興奮,但是每個人腦海裡的機器人都不一樣。有的人說是波士頓動力那種兩個腿的,有說是四個腿的,有的說應該是像人的。可能是一個屏幕的放置、一個電機的選擇,就可能讓你的產品更有競爭力,這就是我的快樂。

我從來不認爲某一種技術叫作絕殺型技術。今天的人工智能只是弱人工智能,這是行業裡的共識,怎麼能把人工智能真正用起來,纔是下一步人工智能產業的核心。我一直認爲 AI+軟件+硬件+服務才能組成今天技術手段能實現的機器人。

做服務機器人,讓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它的風口真的到了。

我們現在的產品已經走入餐廳了。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小餐廳,越來越多的酒店,尤其是經濟型酒店,開始購買機器人。而他們購買機器人,是真的爲了能夠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我們在商場的服務機器人,可能你們在深圳也見過,它不僅能給你指路,還可以給你推薦商場裡的餐廳。

疫情之後,很多餐廳的老闆都願意採購餐館服務機器人,它的租金一個月大概只需要 1000 元左右,這個能夠非常好地解決他們的用工荒。疫情之後很多餐廳是招不到人的,藍領工人的平均在崗率不到六個月,餐廳裡面送餐服務員的平均在崗率只有三個月。

小步試錯,中國式創新在路上

我們的機器人不僅在國內開始銷售,在海外市場表現也很好。

爲什麼今天我們和我們同行的很多機器人開始大規模地出口海外,因爲今天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硬件供應鏈體系,而這也讓我們在硬件迭代速度上是最快的。

當然大家也看到過很多的產品做得不好,不完美,出過錯,但你發現只要迭代速度上來了,它不斷地小步試錯,走着走着就開始變成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而且這種競爭力幾乎無法超越,它不在是某一個點上的競爭力,是你的整個迭代週期比別人快。

第二個就是互聯網給中國帶來了全世界量最大,應該質量也是最好的工程師體系,今天我們講人工智能,講 APP 開發,講新能源車,能那麼高速地發展,和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工程師團隊、產品經理團隊都是分不開的。

第三個就是我覺得人工智能的應用水平,中國和美國是在一個水平線上,甚至某些地方由於我們有更多嘗試的機會。我們今天的人工智能應用水平也應該是領先全球的。

這三者疊加,智能服務機器人一定是中國公司的天下。因爲這還是一個剛剛開始的產業,前面沒有人,也沒有作業可以抄。前期必須付出大量的努力,但是後期一旦形成這裡面的各種細節後,就開始形成產業鏈優勢。所以我想說,不一定要寄託於每天都有勁爆的消息,創新不是這樣的,創新是一點一滴生長的,它也會犯非常多錯誤。

在創業的時候,在做一個新產品時候,一定要告訴自己,犯錯一點都不可恥,犯錯是我們所有人不可避免的,我們怎麼做呢?就是快速地把每一個里程碑設置的足夠小,然後自己深入一線,像工程師一樣去工作和思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小步快跑,快速試錯。這樣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科技類產品,所有偉大產品,本質上都是磨出來的。

最後我想說,以後一定是一個人機共存的世界。我們的 slogan 是:在人機共存的世界裡,用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投身於創新和創業大潮裡,也希望大家能保持一個平常心和好奇心,用自己的不斷努力,甚至犯錯,去真正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傅盛服務機器人IF大會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