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家暴,男友也家暴,她直接就揮拳打回去了
前幾天大家都轉發張艾嘉那句話: “很怕電影被小熒屏取代,希望電影能永遠存在”。 在今年我常常覺得更需要大銀幕的力量。
現在 終於有美麗的“電影”可以看了! 《沼澤深處的女孩》明天就要上內地院線了。 已經想不起我上一次去電影院是什麼時候。 但是前幾天本片點映時去看了還是很開心。
光是 看美麗的女孩如何在大自然裡獨自生活,就是坐在家裡替代不了的觀影感受。
本片由全美超級暢銷書 《蝲蛄吟唱的地方》(làgǔ)(《 Where the Crawdads Sing》)改編,奧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 很喜歡這本書,推薦之外還當了製片人。
瑞茜•威瑟斯彭這幾年來做製片人也相當有眼光,電影《 消失的愛人》和電視劇《大小謊言》都出自她製片之手,看得出來她喜歡女性主義表達且有懸疑吸引力的故事。
女主角黛西·埃德加-瓊斯( Daisy Edgar-Jones)也是這幾年的高分劇《正常人》(《Normal People》)的女主。1998年出生的黛西·埃德加-瓊斯這幾年是“ 好萊塢新繆斯”。她的大眼睛有記憶點,長相柔中帶剛,既有故事性的破碎感,但也有堅韌的氣質。
這次黛西·埃德加-瓊斯出演“沼澤女孩”,也是這樣很符合她氣質的角色。她的形象 在自然環境裡顯得很有靈性。 讓人感覺她是一個和大自然相聯結,又有獨特的智慧的女孩。
故事的設定有些傳奇,一個神秘的沼澤女孩,從不和社會往來。沼澤邊死了一個男青年,她被控是嫌疑最大的兇手。兇案和女孩的一生交錯展開,還有反轉劇情。視覺上很舒服,敘事娓娓道來但是依然很吸引人,還有一種基於自然邏輯的女性主義立場。
女主角 基婭原本有一個大家庭,但是父親有家暴傾向,毆打妻子和兒女。媽媽在暴力對待下精神失常而出走,接着是她其他的兄弟姐妹也出走了。
基婭沒有走,學着跟陰晴不定的父親相處,直到父親也出走了。她就變成了孤身一個人在沼澤生活。
這個設定很容易被誤以爲是“人和自然的傳奇”或“風光片”,但從電影裡更能感受一種更廣泛的、每個人都能代入的孤獨和痛苦,也有社會問題的隱喻。
未滿10歲時基婭就要自己謀生,只能在沼澤地裡挖貽貝換取必需品。她像一個大自然裡的小動物一樣學習生存和自給自足技能。
大自然裡也是危機四伏的,基婭從小就要獨自面對自然的危險,學習孤獨地生活。
基婭在自然裡學會了和孤獨共處,她不斷地被放棄,親情或愛情傷害了她時,她無能爲力,只能在沼澤裡度過,自然裡生物和動物給了她治癒,她可以跟自然做朋友。
也是自然給了她興趣和愛好,她從小就會辨識動物,在識字和閱讀之後可以僅憑興趣就記錄下沼澤的生物圖鑑,最終是這個興趣一次次引導她走出困頓。
一個人的救贖最終只能通過自己來完成。
和“荒野求生”故事不同,沼澤裡的小船可以開往小鎮,基婭通過水邊的雜貨店和現代社會產生一點連接,可以賣她挖的貽貝換錢,買現代社會的生活必需品。但她無法融入小鎮的生活。小鎮上的人們看到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無依無靠,第一反應是歧視她、妖魔化她、猜測她是否是狼人,各類流言蜚語圍繞着她。
“她不一樣”就是人們戴着有色眼鏡看她的理由,儘管她毫無疑問是沒有一絲過錯的弱者、是不幸家庭的受害者。
這種“排除異類”“不同情弱者反而審判弱者”的氛圍,在今天很多社會議題上,在互聯網輿論中,其實也是一樣的。
由於家庭支離破碎,根本沒有人管基婭的學校教育問題。當雜貨店老闆娘提醒她可以去接受公費教育之後,基婭只去了學校一天, 因爲她穿着簡陋、因爲她看起來不像個城市裡的人,因爲她沒有受過教育。巨大的嘲笑讓她立刻從學校逃離。
因此她就專注地跟沼澤地相處,辨識蒐集記錄每一種生物物種。大自然或許有危險,但在她的認知裡,小鎮上的歧視和流言蜚語更可怕。
這 也是我特別能 代入的點,我們都有被主流社會排擠的時候,那種排擠襲來時,恥辱感和抗拒感是很難戰勝的。也許一個勵志故事會寫,這個聰慧的沼澤女孩忍受嘲笑學會了知識逆襲了。
而電影裡的基婭決絕地離開了社會,只和沼澤一起生活。也許這過於傳奇和理想化,但只作爲一個“隱喻”來看,也許是某種答案:如果一個規則始終在歧視和傷害你,有沒有可能直接離開這個規則?
也有觀衆把《沼澤深處的女孩》歸爲“純愛片”,因爲感情戲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先後遇到了兩個願意到沼澤邊跟她相處的男孩。
可能是因爲孤獨和從小缺愛,一直渴望能恢復一個正常的家庭,所以基婭很容易墜入愛河。另一方面,根據原著的暗示,自然界中動物配偶行爲隨處可見,這塑造了基婭對於戀愛的接受度。
(△電影裡對戀愛場面的展現也更像自然界裡的動物)
第一個男友泰特理解她、尊重她、跟她有共同語言。泰特教會了女主角拼寫和文字,讓她可以看書,引導她把自己蒐集的生物學資料整理出來。
如此理想的愛人,卻在上大學之後選擇了“正常社會的生活”。某種程度上說,是靈魂伴侶爲了自己的社會評價,離開了她。
第二個男友蔡斯,沒文化、很粗魯,但執着地追求基婭,基婭跟他發生了關係,和他在一起,試圖跟他結婚,直到發現他並非良人。
沼澤女孩的愛情跟生活裡的也差不多, 一個跟你相愛的人,但會有軟弱和自私的時刻。在意這些傷害,可能一生都不想再面對他。如果還想回頭選擇他,就要越過難堪的齟齬。
另一邊是油膩的佔有慾強的人,不理想,但他提供了一天天的陪伴。我覺得尤其妙的是電影裡呈現的蔡斯,前半程就是那種“說不出哪裡有毛病就是讓人很不舒服”的人。除了他急吼吼地想跟女主角有肌膚之親讓人不悅之外,很多小細節都設計得很好,例如他進入基婭的房間,對基婭的生物筆記和畫作的那種隨便拿起放下,沒有一絲尊重,後來他果然損害了基婭這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很多觀衆不理解基婭爲什麼會選擇這個“油膩男”,其實原著裡寫得更清楚,因爲基婭是在自然裡習得“慾望”,她知道自己有慾望,她願意面對這個慾望,找個陪伴。
而蔡斯最糟糕的不是感情上處理得不好,更在於他在基婭想分手之後,採取了暴力手段傷害她,妄圖侵犯她佔有她。
所以就要說到本片我認爲最值得推薦給女性觀衆的一個點:女性面對暴力,反抗本應該是天性。
基婭從未被文明世俗規訓過,沼澤養育了她,她從自然萬物中學會了適者生存的法則,即“萬物爲了生存竭盡全力”。
“父權制的暴力”反覆地傷害女主角基婭。一開始她和家人都被父親家暴。第一次她處理暴力的方式是像弱小的動物躲開食肉動物一樣,躲着父親,不被他撞見就不會被打。
傷害她的男友蔡斯,一切的目標都是佔有女性、支配女性、宣泄自己的慾望。當他發現基婭要分手意識到對方已經完全失控之後,那個恐怖的感覺,不只是他動粗,而是他完全露出了要把女性當作自己的物品的那種支配欲。
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女主角被暴力對待後立刻以牙還牙,惡狠狠地打了回去。
本片由始至終都圍繞着一個懸疑點,基婭人生也因這個懸疑而展開。結局應該是會非常有爭議性的。
但是無論你怎樣看待這個故事,“沼澤女孩”的內核其實是:沒有被規訓過的女性是什麼樣的?
自然教會了她發怒和反擊。
我很喜歡女演員每次發怒或痛苦的表演,看起來像一頭小野獸,痛苦時對着天地哀嚎,生氣時用最大的聲量吼出自己的不滿意,隨時準備反擊入侵。沒有姿態好看,沒有柔弱,人生氣了就應該是這樣。 這是女性可以有的憤怒感。
基婭從自然裡學習性慾,也在自然裡學習兩性相處——親密關係應該對我有利,對我不利要離開,傷害我的要反抗。
這種“自然邏輯”對我們當下的女性主義也有借鑑意義。社會對於女性的規訓實在太多了,不要太強壯、一定要柔美、不要生氣、要脾氣好、要姿態好看、要忍讓……發瘋了不像個女人,但如果表現太冷靜又是“茶”。 “女性氣質”是一種枷鎖,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謂“女人味”最終要求的是順從和弱小。 但大自然裡絕非如此。
任何動物被欺負了都會怒吼 、還擊,決不能受一絲委屈,這應該是我們的本能。
切入社會新聞裡的性別暴力,我們當然需要 法 律的保護、需要爲受害者謀求權益的有效手段。 但也存在非常多社會後天增加給女性的負擔: 被打了是女性的錯,報警和維權過程裡是受害者承受了更多,把父權制的暴力行爲合理化,爸爸和男性伴侶打人好像是司空見慣的。
這一點都不正常,自然界裡都不會這樣。正如女主角多年觀察生物之後悟得的:“萬物爲了生存竭盡全力。”
女性受了欺辱,當然不能逆來順受,反擊和保護自己的安全,是我們的本能。
電影明天(11月25日)就正式上大銀幕了。還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看,真的是生活裡的希望。
看完這部美麗的電影,觀衆肯定能記住美麗的部分,記住她的痛苦,會思考那個意味複雜的懸疑答案。但我特別想提醒,一定要體會和記住她發怒時的樣子。 我們就是可以憤怒、應該以牙還牙、捍衛自己。 忘記那些社會規訓的“好女人”法則,如果有什麼“女人應該怎樣”的道理讓你不適,就想一想,我們的天性絕非如此,自己保護自己的安全和舒適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