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俐:爲孩子們埋下真善美的種子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坐落於東安門大街,毗鄰繁華的王府井大街。它所在的這座巴洛克風格劇場初建於1921年,曾是北京最好的影院和劇場,梅蘭芳在這裡演出過,泰戈爾在這裡做過演講,影后胡蝶在這裡舉行過婚禮,如今這裡是中國最好的兒童藝術劇院。12月8日,馮俐接受文旅部任命成爲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新任院長,也是第二位女性院長。在劇院頂樓彩色玻璃後,那片斑斕如夢的空間裡,剛剛履新的馮俐說,她要把自己的後半生投入到兒童劇創作中。

馮俐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曾是業內知名的影視話劇編劇,曾爲央視春晚撰寫過許多作品,但自從2014年來到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擔任副院長主抓創作以來,她就將更多精力放在兒童劇創作上,6年來已經抓出三十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她自己寫的《木又寸》《山羊不吃天堂草》等劇。

作爲一個創作型院長,馮俐的作品往往有着與衆不同的巧思,但這也意味着和自己爲難。比如她寫的獨角戲《木又寸》,就是在沒有戲的地方挖掘戲。劇中講的是一棵森林裡的銀杏樹,因爲美麗而被移植到了城市,一路顛簸,在人的世界經歷着樹的全新命運。剛剛首演的《螢火蟲姐弟歷險記》則爲扶貧主題的創作染上童話色彩,讓孩子們在童話中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劇是老天給我的一個禮物,給了我一個特別值得專注於它的事業。”

在馮俐看來,一個好戲能夠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對真善美的堅信,判斷力,都需要小的時候種在心裡,我的生命中因爲有文學陪伴變得寬廣,兒童文學的陪伴則讓我始終抱有一雙能夠發現真善美的眼睛。”

現在,國內兒童劇市場需求很大,許多人把這當作不可錯過的商機,但馮俐認爲兒童劇創作是最難的,也是門檻最高的,“兒童劇創作不僅要具備其他類型戲劇所需要的一切,還要有一顆愛孩子懂孩子的心,要能用最簡單的方式把非常深刻的東西講出來,那太難了。”看到,市場上那些粗製濫造的兒童劇,她常常感到氣憤,“製造孩子的精神產品食品一樣需要良知,甚至底線更高,沒有良心不能做這一行。”

明年,中國兒藝還將創排建黨百年重點劇目《送不出去的情報》,舉行“建黨百年”兒童戲劇展演,啓動少數民族主題項目“五十六朵花工程,並繼續舉行中國兒童戲劇節。在中國兒藝未來的工作中,馮俐將致力於爲孩子們埋下一顆顆真善美的種子,並期待着這些種子長成大樹的那一天。(記者 牛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