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額已不足 40%,但合資車的苦日子還在後頭

轉眼間,合資品牌的份額已不足 40%。

根據乘聯會的數據,2023 年 10 月自主品牌的份額已經來到了 60%,這意味合資品牌的份額已不足 4 成(拋開進口),而就在幾年前自主品牌還掙扎在 40%的“存亡線”。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自主品牌份額很長時間在 40%上下“掙扎”,其中 2020 年是最灰暗的時刻,自主品牌份額跌破 40%只剩 38.4%,隨後便開始一路高歌猛進,直到今年 10 月份市場份額達到 60%。

“彼長”必然帶來“此消”,現在該輪到合資品牌打“40%保衛戰”了,不過從發展趨勢來看,合資車的份額還將繼續下跌,而且速度可能比大家預想的還要快。

經銷商要虧不下去了

一款車要想賣好,除了本身的產品力、價格、營銷等因素以外,有沒有足夠多的渠道是非常關鍵的問題。沒有門店,消費者很難實地瞭解你的產品,也對未來的保養維修等沒有安全感。

而在經歷了這一年慘烈的價格戰後,很多合資經銷商表示“已經虧不下去了”,有的甚至選擇了“暫停進車”甚至直接退網,比如一位車友和一家原本田 4S 店的售後交流,發現已經開始擺現代的車了(原先現代的店房租到期了,搬過來一起平攤房租),原因是賣一臺雅閣(參數丨圖片)經銷商補貼 5 萬,最後算上車企的返點一臺車還是虧一萬,半年已經虧了上百萬,直接不賣車只幹維修保養了。

顯然撐不下去的不只有本田,不久前一汽豐田致經銷商的一封信火了,主要信息是一汽豐田宣佈進一步減產,可見這時一汽豐田經銷商們的庫存和資金壓力有多大,很多可能已經在退網的邊緣,這在往年是極其罕見的景象。

地主家也沒餘糧了

既然經銷商要玩不下去了,那廠家多補貼點給經銷商不就好了麼?

首先合資車企肯定也想着自己多多賺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主動去救經銷商。另一方面,在總量萎縮以及慘烈的價格戰下,合資車企已經開始變得不掙錢甚至要開始虧錢了。

以上汽大衆爲例,上半年上汽大衆的歸母淨利潤只剩下 5.3 億元,按照下半年的市場走勢,今年的淨利潤預計要歸零。而上汽大衆 2022 年的淨利潤還有 87.29 億元,2021 年淨利潤則有 101.86 億元。

上汽大衆算是合資車中的標杆之一了,如果連上汽大衆都開始不掙錢,其他諸多合資也可能是差不多的境遇。當然對大衆來說,即便上汽大衆不賺錢了,但也要向德國大衆那邊支付高昂的“技術轉讓費”,或者交開發和投資產線費用。

但是隨着單車利潤的進一步下跌,銷量的進一步萎縮,“技術轉讓費”也無法支付了呢?外資品牌會選擇虧錢陪你們一起玩麼?我想大部分外資車企不會這麼做。

新能源滲透加速,合資車企 2024 年仍沒有能打的產品

如果仔細分析最新幾周的乘用車上險量數據,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連續突破 40%,按照這個加速滲透的趨勢,按最保守的預測來算,明年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在 50%以上。

而目前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可以說是“小透明”,根據乘聯會最新的信息,10 月主流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有 5.6%,也就是合資品牌每賣 20 臺車纔有一輛是新能源。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爲 60.4%,每賣 5 臺車就有 3 臺是新能源車,是合資品牌的 10 倍多。

更關鍵的是合資品牌的動作仍然十分遲緩,2024 年仍然沒有能打的產品,寶馬和奔馳的新平臺產品要 2025 年才能問世,引入國內再量產上市恐怕得 2026 年了;大衆不久前預售的 ID.7 也無人問津,如果按照 ID.3 和 ID.4 的走勢,恐怕價格得降個 6-8 萬才能讓消費者買賬。

反觀國內這邊,極氪 007、問界 M9、銀河 E8、深藍 C318 等一大波新車蓄勢待發,還有一批暢銷的車型會改款,競爭的烈度可以用血流成河來形容。

在合資經銷商已經開始鉅虧,合資車企開始不賺錢,新能源滲透持續加速的背景下,合資車企以及經銷商可能意識到對他們來說“2023 年是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而參考我們的鄰居日本和韓國,其本土市場自主品牌的佔有率分別高達 93%和 83%,東亞三國在很多事情上都是一個結局,只是有先有後而已。

合資車企落幕,自主品牌崛起,這只是正常的商業規律,過去合資佔據主要市場纔是歷史的偶然,今天在發生的一切不過是撥亂反正,大家各自回到自己該有的位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