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駐”校園 薪火代代傳
■文化遺存·活在校園
一件迎風綻放的荷花吊墜,花絲嫋娜;一隻素雅美觀的荷花燭,造型精巧……戴着人工耳蝸的張文軒向記者展示了他設計的兩款龍鳳花燭作品。“這是我在龍鳳花燭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學習時,臨摹到的荷花紋樣,回來後精心進行了現代化演繹後的作品。”
近年來,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秀山縣”)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爲固本鑄魂工程來抓,充分結合當地非遺資源,通過校本課程、校外研學及組織當地非遺傳承人授課等方式,舉辦一系列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在非遺文化的薰陶下增強民族自豪感,讓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得到傳承。
黨建引領非遺文化進校園
“今年,我們探索開展了黨建與非遺相結合的新模式,讓全縣中小學校黨員教師帶頭參與非遺文化宣傳,讓更多學生和家長自覺傳承和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秀山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委主任楊文光介紹,該縣探索以黨建爲抓手,引導黨員教師帶頭宣傳非遺文化,同時依託黨建活動陣地,開展非遺文化送教下鄉活動,僅2024年以來就開展非遺文化送教下鄉8場,受益學生2000餘人。
秀山縣教育行政部門加強指導,從校園環境建設、校本課程設置等方面分學段開展非遺教育活動,開設非遺“龍鳳花燭”“秀山花燈”“土家織錦”等各具特色的校本實踐活動,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各環節,打造“一校一品”。目前,該縣各學校共編撰非遺文化系列校本教材24冊。
秀山縣打出一套組合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師生日常教育教學中,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把家國情懷、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融入主題班會、黨團隊日活動中;每年利用傳統節日持續開展“我們的節日”“家鄉風俗知多少”“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營造校園民族文化氛圍,利用文化牆、樓梯過道和板報欄佈置民族文化知識,組織主題班會課、國旗下講話等方式進行教育宣傳活動……
探索非遺文化進校園新模式
“賴花子(男角)弓步下腳重心靠右,雙手張開做環抱式,扇面朝上,眼神看向幺妹子(女角),幺妹子立半腳尖小踏步,身姿挺拔,雙手亮相姿勢,手持夾扇式,眼看向賴花子眼神交流。”走進秀山縣職教中心,秀山花燈非遺傳承人莊凌銳正在向學生講解秀山花燈的重要動作要領。
“秀山花燈”是集歌、舞、小戲、曲藝、雜技、吹打、儀式於一體的綜合類民俗表演藝術,是流行於秀山縣的民俗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目前,秀山縣有近10所中小學校建立了秀山花燈培訓基地,大力培養秀山花燈後備力量。
秀山縣有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地域特色明顯的龍鳳花燭、秀山花燈、土家織錦等深受師生喜愛。該縣積極探索將非遺融入中小學幼兒園育人體系,開設豐富多彩的非遺特色課程,邀請本土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向師生手把手傳授非遺技藝,選派優秀教師向非遺傳承人學藝,培養出一支專業技術過硬的非遺教育與傳承團隊。
2018年1月,該縣職教中心成功創建爲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今年3月,投資800萬元的非遺文創街也建成投用,學校先後迎來中小學生、幼兒園、社會組織等5萬餘人次開展非遺文化觀摩體驗。“希望秀山花燈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讓我們秀山人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秀山花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彭興茂說。
拓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新路徑
“這個機器我見過,它叫土家織錦木質斜腰機,這個是梭子,這個叫腰帶。”前段時間,該縣開展“我是小小傳承人”研學實踐活動,馨園幼兒園大(1)班小朋友楊清清爲大家介紹土家織錦機。
“培養幼兒對土家織錦的興趣愛好,以土家織錦園本課程爲載體,充分利用家長、社會教育資源,引導幼兒通過土家織錦感知社會、感知生活。”馨園幼兒園園長楊瑜說。
秀山縣各校積極探索“非遺+研學”保護傳承新模式,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外研學實踐活動,依託秀山清溪大寨傳統村落等資源優勢,打造了“走出去+請進來”“通識+選修+拓展”“校內+校外”“學+做+創+秀+銷”“兩紮根+兩服務”等5條研學路線,設立非遺工作坊7個,創建研學教育實踐基地4個,讓學生充分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通過研學活動,學生們走出校園,參與非遺文化體驗和手工製作,讓學生學非遺、知非遺,將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該縣教委總督學萬順說。
截至目前,今年該縣已開展研學教育實踐活動13次,參與學生達7萬餘人次。楊文光介紹,下一步,該縣將進一步擴大育人覆蓋面,把校外非遺資源作爲學校教育的有效延伸,開發健全與學校特色課程同步發展的社會實踐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非遺育人網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29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楊國良 通訊員 朱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