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凡放棄單飛,重歸上汽乘用車懷抱

單飛太久的飛凡汽車,還是重歸上汽乘用車的懷抱。

幾天前的成都車展上,上汽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榮威將與飛凡進一步加速融合。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將兩大子品牌合併一事擺到了臺前。

同時,也有汽車行業博主爆料,榮威與飛凡汽車合併之後“不降薪不裁員”,僅是個別崗位換了領導人。至於其所入駐的門店估計會有一些調整,比如未來飛凡汽車門店可能會銷售榮威的電動車。目前廠家還在做規劃,沒有最後定下來。

事實上,自去年9月份開始,有關飛凡汽車重回上汽乘用車板塊的傳聞就沒斷過。無論飛凡汽車的身份如何轉變,行業更關心的是飛凡汽車未來的路該怎麼走,而車主更在意的則是類似售後服務等現實問題如何解決。

四年換三名,銷量很平凡

作爲上汽集團衝擊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前鋒,飛凡汽車曾肩負着轉型的歷史使命,只可惜這一路命運多舛。

熟悉飛凡的人也應該瞭解到,自品牌獨立之初,飛凡汽車就像無根之樹,缺乏清晰的品牌定位和戰略根基,難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

時間拉回到2020年左右,彼時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井噴期,與燃油車市場開始分庭抗禮。這一時期,車企出於降本和引流的考慮,選擇將兩種不同動力的車型放在同一個展廳。

但很快行業意識到,新能源車和油車的用戶羣體選擇上的不同,決定了彼此之間很難形成消費力的轉化。由此,車企間開始流行起成立新品牌或者新序列。

榮威的做法是,推出“雙標戰略”,拋棄舊車標,採用新的“獅標”和“R標”,前者用在傳統燃油車上,後者則用在中高端新能源車型上。

2021年,上汽集團將“R標”從榮威剝離出來,獨立成立了上汽R品牌,與其他上汽乘用車品牌,諸如榮威、名爵這些平起平坐;同一年的年底,隨着飛凡汽車有限公司的成立,R品牌正式更名爲飛凡汽車。

這一時期,比亞迪、特斯拉開始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力,蔚小理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也在虎視眈眈,而傳統車企則加速轉型,接連推出自己的獨立新能源品牌。對比之下,飛凡汽車的優勢並不明顯。

單就產品而言,飛凡汽車的確很難撬動消費者的熱情。在品牌獨立之後,飛凡汽車接連推出了R7、F7等幾款車型,市場表現均不及預期。

據不完全統計,飛凡汽車2023年累計銷量約2萬輛,月銷量不到2000輛,這與成立之初高達70億元的投資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時任上汽乘用車總經理、飛凡汽車CEO吳冰曾立下多次flag,諸如“R7要在2022年賣出10000輛”“到2025年,飛凡汽車將成爲中高端智能電動汽車頭部企業”。

今年8月,飛凡R7(參數丨圖片)的銷量爲222輛,全年累計銷量爲3188輛,在SUV市場中的月銷量排名第37名,始終不及預期。與此同時,另一款車型F7的月銷量相比R7稍好一點,但月交付量也不過千,使得整個品牌月銷量持續徘徊在2000輛以下。

銷量難當大任,飛凡汽車急需改頭換面,重整旗鼓。

單飛難抗,飛凡回巢

當然,飛凡汽車自身的問題有待解決,而上汽集團在戰略打法上的迷惑操作也難辭其咎,這就涉及同系新兄弟“智己”。

背靠上汽和阿里巴巴兩棵大樹,智己品牌共計耗資百億打造,一開始就瞄定了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這意味,智己的到來將很大程度上搶奪下上汽集團率先給予的優質資源,而不是飛凡汽車。

這樣一來,飛凡汽車一下子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明明主打中高端的飛凡汽車,卻要與智己面對面對打,更何況還是在產品力示弱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即便轉彎走下沉市場,飛凡汽車又會遇到另一個勁敵——榮威新能源車,對比兩方飛凡汽車都不處在下風。

一邊是強勁的同行競爭對手,一邊又是內耗的自家兄弟,飛凡汽車意識到單飛之路漫漫,逐漸懷念起背靠大樹的日子。

去年9月中旬,有汽車博主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上汽集團計劃把飛凡汽車的部分業務部門(經銷商管理、採購等),將被整合到上汽乘用車體系內。”

雖然官方還未對外正式蓋章,但類似的傳聞沒斷過。直到今年成都車展媒體採訪環節,俞經民的回答似乎默認了傳聞的真實性。

“上汽集團始終致力於建設大乘用車板塊。爲了上汽新能源有更好的發展,榮威將與飛凡進一步加速融合,進一步聚焦核心資源,提升全局效率。”俞經民直言,上汽乘用車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榮威、飛凡營銷服務機構的融合,並且要進一步發展榮威、飛凡的產品型譜。

據悉,今年上半年上汽乘用車累計交付新車41.8萬輛,同比增長14%。其中,榮威品牌在上半年累計交付新車將近6.2萬輛。在施行了一系列架構調整後,俞經民將榮威品牌今年的銷量目標定爲20萬輛。

車市內卷的當下,即便有了飛凡汽車的加入,榮威品牌想要達成目標也不容易。一旦飛凡汽車重歸榮威塵埃落定,在上汽集團龐大技術和體系支持下,飛凡汽車能否藉此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