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迴歸專業 勿污名化大陸制
大陸重視疫苗研發,圖爲3月2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軍事醫學研究院重大疫情應急防控藥物研究室瞭解疫苗研製情況。 (新華社)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居高不下,而就在英國傳出最快12/7就可接種疫苗之際,反觀臺灣民衆最快也得等到明年纔有疫苗可打。早前一度傳出有臺廠希望代理德國BNT新冠疫苗,只是礙於該疫苗背後有陸企投資等「政治因素」下,最終破局。其實防疫不該有政治考量,更不用刻意污名化大陸參與研發的相關疫苗,政府最該考慮的是臺灣民衆的福祉。
疫情延燒,「接種疫苗」刻不容緩。各國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就是希望能早日讓其國民早日打上疫苗,有能力研發的,加快研發速度,至於沒能力研發的,則是加緊腳步積極合作研發或洽談添購疫苗,例如香港就選擇與大陸合作研發疫苗,且有高達9成香港民衆對大陸疫苗深具信心。
其實,臺灣一度有機會搭上接種疫苗的首班車。10月初時,臺灣東洋曾經接洽希望代理引進德國BioNTech SE(BNT)新冠疫苗,原本政府也樂觀其成,但在傳出BNT背後有陸企上海復星醫藥集團投資的消息後,情勢急轉直下,最終功敗垂成。
當然,無法順利洽購BNT疫苗,臺灣東洋與政府都各有說詞,但因陸資原因破局的說法卻不絕於耳,也讓政府的說法相對欠缺說服力。但防疫本來就不該有太多考量,最重要的是尊重科學與專業,不應該有太多政治雜音的干擾。
對比臺灣「捨近求遠」,再回過頭來看香港的例子。大陸的疫苗研發進度走在前頭,香港政府選擇與大陸合作研發相關疫苗,可謂省時省力;看看香港民衆對於大陸疫苗的高度信心,這纔是一個面對新冠疫情正確的態度與作爲。
坦白說,臺灣民衆真正在乎的應該不會是哪支疫苗是不是大陸制,哪支疫苗又不是,因爲關切的核心點,應該是這支疫苗成效如何,疫苗的保護力到底有多少,選擇疫苗的重點也應該在此,而不是去問疫苗是誰做的,甚至一味污名化陸制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