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臺灣患難史

圖爲2003年,和平醫院封院抗SARS,民衆經過醫院都戴起口罩防疫。(本報系資料照片)

患難見真情,但真情不一定總是美,是善。犧牲自己拯救他人的光輝,總是非常耀眼動人;但是隻顧自己而殘害他人的醜陋,往往令人作嘔,而且也常出現。

新冠肺炎疫情迎面而來,許多人常想起SARS的前例。其實臺灣歷史上有許多更嚴重的災情,有傳染病,也有戰亂等天災人禍。以傳染病而言,1896年至1917年這20年之間,臺灣出現了5次鼠疫大流行。當時臺灣人口不足300萬人,患病人數超過3萬人,每100人就有1人患病,而且有24000多人死亡,致死率達8成。

日本殖民政府當時的鼠疫防治具體做法,包括派警察動輒強制隔離,甚至直接就下令關押、拆屋,甚至燒屍,只管防疫大局,經常忽略了有染病可能的臺灣人以後要如何生活的實際問題。因爲傳染病盛行,在日本統治時期就有人把臺灣稱爲「鬼界之島」。曾任總督府醫學校校長的高木友枝,除了培養賴和、杜聰明、蔣渭水等臺灣醫生,對消滅鼠疫也有重要貢獻。

傳染病恐怖,戰亂更恐怖。咸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臺灣南部出現了林恭事變、北部發生了頂下郊拚,社會動盪不安,百業蕭條,結果全臺各地都陷入嚴重的饑荒,竹塹首富、後來出任「全臺團練大臣」的林占梅寫了長詩見證這一段悲慘的臺灣歷史,他在詩中就特別提到:「因飢奪食成羣起」、「殺人食肉類食豕」。

患難之中,有人結夥搶食物、有人殺人吃人肉像是在吃豬肉,這不是小說,而是真實的臺灣史。這些人爲了自己的生存,把人性之中的自私面、黑暗面、醜陋面發展到了極大。即使事隔100多年,看到這段人吃人的臺灣歷史記載,仍然怵目驚心!

患難之中,也可以看到讓人感動的事蹟。筆者在撰寫歷史小說《臺灣血皇帝》時,除了看到人吃人的恐怖紀錄,也看到了讓人感動振奮的光輝事蹟,例如竹塹林占梅當時率先捐出3000石白米積極賑災,活人無數;霧峰林文察則是在善後的捐款名單當中名列第一,安定社會。除了前述行善的名人之外,臺灣各地一定還有更多不知名的小人物在默默助人,只是歷史沒有記載。

面對未知的疫情,想要自保是基本人性,但是在此同時,要成爲發揮光明的萬物之靈,還是要成爲被魔鬼誘惑沉淪的俘虜?歷史上「吃人」的人們,一開始多半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吃人,奈何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爲善爲惡,存乎一心,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爲讓臺灣更美好的光明力量。

(作者爲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臺灣歷史小說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