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老相簿 重現埔里養蠶史

埔里日治時期曾推展養蠶產業,圖爲1931年間「埔里養蠶指導所」的建築蠶室。(埔里圖書館提供)

埔里鎮立圖書館日前召開地方文化館營運發展委員會議臺灣文物收藏家郭雙富提供一本「臺中州能高郡埔里養蠶指導所」的老相簿,讓與會人士相當驚訝,原來埔里除了造紙、漆器茭白筍,還曾經有養蠶產業。

日治時期埔里鎮位於內山,交通相當不便,蠶絲重量輕、經濟價值高,成爲埔里最早被官方扶植、獎勵的地方產業之一,早在明治31年(1898)的《臺灣日日新報》,便刊載一篇由埔里社撫墾署長長野義虎所提交的「養蠶報告書」,提到埔里最早進行養蠶試驗情形

埔里鎮文史工作者陳義方指出,雖有文字記載,但埔里養蠶產業影像紀錄很稀少,郭雙富提供的「埔里養蠶指導所」歷史影像共有3張,第一張是昭和8年(1933)2月3日紀元節,萩野賢亮技手與友人攝於埔里養蠶指導所大門前,另2張是昭和6年(1931)「埔里養蠶指導所」的建築與蠶室,設置地點爲埔里北門臺車發着所附近,約在今北環路埔里國中操場一帶

陳義方表示,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是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提供蠶種,蠶室設在埔里西門街一位署員家中,飼養人員72名都以署員充用,桑葉的來源爲埔里社附近所產的野桑,自蠶兒出生到成繭僅需38天,試驗過程還有很多臺灣人參觀,撫墾署長長野義虎認爲埔里社的氣候地質環境,極適宜發展養蠶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