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數位轉型 一步一腳印

過去在協助臺灣企業進行「環安衛(ESH, Environment, Safety, Health)」數位轉型的過程,我們深刻體會變革推動的不易。一方面是傳統制造業的運作環境較保守,要將看得到、摸得到的紙本文件與流程交給「軟體系統」,總還是有各種理性或感性(非理性)的障礙存在。

另一方面,有心推動數位轉型的企業,有時又陷入「客製化」與「標準化」的拉鋸。若想要一次將問題完美解決到位,勢必看不上「標準化」的軟體。

但是以「客製化」的角度研擬解決方案,往往走向高昂的建置和維護成本,最終考量到投資報酬率太低而作罷。

我們給多數客戶衷心的建議是,數位轉型想要一次到位,如同期望企業運作從60分立刻進步到90分一樣,非常不容易。

較務實的做法是先從60分走向70分,待人員與流程都熟悉且穩定了,再往80分、90分邁進。

舉例來說,某家客戶在評估「碳盤查」軟體時,曾經詢問填寫「排放數據」的系統介面,可否設計得更接近他們實際填寫的表單格式。如此一來,執行碳盤查作業的同仁就不必改變太多填寫習慣,可以從紙本表單「無縫接軌」到數位系統。

乍聽之下有道理,做到「最小改動」似乎等同於「最小阻力」。我們在發展各種ESH、ESG數位系統時,經常收到類似的需求。

但是,若我們真的依照這一家客戶的特定需求去改良系統,會遇到兩個問題。首先,當開發團隊投入「客製化」的專案,就代表研發成果僅有單一或少數廠家受惠。

其次,排放數據的表單種類、格式衆多,一旦要完全按照特定表單去修改,便是一條永無止境、性價比不高的開發之路。長遠來說,對客戶的效益很低。

因此我們所建議的解決方案,是先將各種來源的數據依照「範本格式」彙整好,再統一上傳匯入到系統。表面看來變成兩道手續,但是卻可以因應各種資料來源的格式變動,在系統「修改幅度最小化」的情況下,順利持續運作。

短期看來70分的做法,事實上是更適合長久運作的90分方案。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標準化」的軟體固然有明顯缺點,一味追求「客製化」也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惟有軟體開發商具備足夠深度的產業知識,並且洞悉數位工具的本質,才能爲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