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長期新冠症狀,竟因年齡有這些差異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 長期新冠 的兒童可能會根據年齡呈現出不同的症狀。

週三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這項研究,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 RECOVER 計劃 中首次針對長期新冠如何影響兒童和青少年展開的研究,該計劃旨在更好地理解、診斷、預防和治療這種疾病。

在 6 至 11 歲的年幼兒童中,頭痛是主要症狀,其次是存在記憶力、注意力和睡眠問題,以及胃痛。

12 至 17 歲的青少年和青春期前兒童通常會報告更多與疲勞相關的症狀,如白天嗜睡或精力不足、身體疼痛,以及神經症狀,包括頭痛和記憶力及注意力困難。這個年齡段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現味覺或嗅覺的變化。

更多:4 年後,專家纔剛剛開始“觸及”對長期新冠的理解

“我們真的很想了解長期新冠在不同年齡段的表現有何不同?”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大學朗格尼健康中心的普通兒科醫生和臨牀研究員雷切爾·格羅斯博士對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說。

研究參與者在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12 月這段時間,從 60 多個美國的醫療保健和社區場所被招募而來,包括 6 至 17 歲有或無既往新冠感染史的兒童。

“我們知道孩子會隨着時間而變化,我們知道他們會隨着時間成長、發育,他們的免疫系統可能會變化,他們的激素可能會變化。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不同年齡組之間存在差異,並不覺得驚訝,”格羅斯說。“但接下來,我們確實需要了解爲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以便我們能夠理解可能與這些差異有關的潛在機制。”

格羅斯表示,研究人員對於長期新冠的大部分認識都來源於對成年人的研究,這是首批描述兒童可能經歷的長期症狀特徵的研究之一。她說,更多關於長期新冠的研究需要關注兒童。

“自疫情開始以來,關於新冠和兒童存在許多誤解,”她說。“有一種常見的誤解,認爲兒童不會感染新冠,我們知道這不是真的。現在還有一種常見的誤解,即兒童不會患上長期新冠,而從像這樣的研究和其他研究中我們知道這不是真的,兒童長期新冠並非罕見病症。”

來自紐約普萊恩維尤的加布裡埃爾·“加比”·約斯帕是衆多深知兒童可能會患上長期新冠且實際也患上了的孩子之一。

這位如今 15 歲的孩子在 2021 年 12 月感染了新冠病毒。

加比向美國廣播公司新聞表示,起初,她以爲只是感冒或者不怎麼嚴重的病毒。然而,她出現了嚴重的症狀,包括高燒、心率加快、噁心、身體疼痛、胃痛和血氧水平下降,需要前往急診室。

據她母親艾米·約斯帕講,最初的症狀消失後,仍存在許多後遺症。加比的脈搏和血氧水平有所改善,但沒有恢復到感染新冠之前的水平,他們知道有些不對勁。

更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約 1800 萬美國成年人患有長期新冠

艾米·約斯帕向美國廣播公司新聞透露,加比開始感覺疲勞、頭腦不清,關節腫脹、出現不明原因的皮疹,甚至患上了體位性心動過速綜合徵(POTS),得了這種病,從坐着或躺着到站着時,心跳會比正常情況快。

加比向來有偏頭痛的毛病,大約每年發作一次,但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惡化了,先是每週發作一次,接着變成每天一次。他們看了好幾位醫生,但都沒能找出病因。

“醫生只會跟你講——這倒不是醫生的錯——‘哦,只是感冒而已’或者‘哦,我給你開點治頭痛的藥’,但頭痛一直沒好,看了好多醫生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我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咋回事。沒指望了’,”加比告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

2023 年 9 月,在加比的心臟病專家的協助下,她做了一系列恰當的檢查,最終被診斷患上了新冠長期症狀。加比說,最終得到了確切的診斷,她更多的是興奮而不是沮喪。

加比和她母親試圖在好幾家醫院報名參加多項關於新冠長期症狀的研究,但都被拒絕了,後來她被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的 RECOVER 研究項目接受,並於 2023 年 11 月進行了首次面對面就診。

他們稱,RECOVER 研究對於幫助加比改善並更好地管控其新冠長期症狀發揮了作用。

“RECOVER 研究可不單單包含醫學檢測,”艾米·約斯帕說道。“他們對她進行了認知測試,這讓加比感覺更正常了,對這一過程的污名感也降低了,因爲她不是唯一有腦霧的人。就好比,‘我有這毛病;這挺糟糕的,但我不是孤身一人,有好多人都在特別努力地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讓我恢復到應有的狀態。’這就像是積極的變化,我認爲這是最好的部分,看到她在精神上的轉變。”

加比和她母親表示,她還沒能 100%恢復到感染新冠之前的狀態。在感染新冠之前,參加游泳比賽的加比曾經能夠連續游泳 45 分鐘。現在,她更容易感到身體疲憊,所以需要休息。

艾米·約斯帕說,他們更改了加比在學校的健身房安排表,加比課間的時間更多了,因爲她沒法在課間於走廊裡匆忙奔走。

“儘管面臨諸多困難,我仍在努力應對,”加比說道。“我成功找到了能讓事情行得通的辦法,這樣我的身心就能繼續堅持下去。”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的基爾斯汀·盧伯博士對這篇報道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