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的性別和數量決定父母的幸福等級?關鍵在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有網友對幸福家庭的標準進行了這樣的等級劃分:
一等人:兩個女兒
二等人:一個女兒
三等人:一個女兒一個兒子
四等人:一個兒子
五等人(“氣死人”):兩個兒子
絕大多數家庭應該都能對應上這五個等級。
對重男輕女的父母來說,女兒再有出息也不如那個窩囊的兒子好。
前有《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父母、《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媽媽,現在有《安家》裡面房似錦的媽媽,哪怕女兒學習好,人漂亮,懂事明理,爲家裡鞠躬盡瘁,她們不但不心疼你,還要剝削你。
在我小時候的農村,沒有兒子的家庭是會被別人笑話的,如果誰家裡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就會有人在背後裡稱其爲“絕戶”,他自己在人家面前也覺得低人一等;有兒子的人家底氣就是硬。
一個男孩就是家庭的希望,如果家裡添了一個男孩,則會被認爲是幸運的;如果添了一個女孩,則會被 認爲是不幸的。
可是,現在這個幸福家庭的排序,卻認爲有兩女兒的纔是上等人,有倆兒子的是最末一等人,直接叫“氣死人”,而且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
不管是什麼人編出來的這個關於幸福指數的排序,我認爲它至少說明了一點:女孩的地位提高了,現代人重男輕女的觀念差多了。
我倒認爲這是想要女兒卻生了兒子的人,或者有一兒一女充分體驗到男孩不如女孩好帶的人編出來調侃的。
去年,天津南開區二馬路一個媽媽,爲了籌措兒子結婚,耗盡積蓄還外借了30萬。
婚期將近時,兒子又按女方要求,找爸媽索要6萬彩禮錢。
媽媽實在拿不出這6萬元錢,但兒子又死活不肯妥協。
媽媽最後從五樓一躍而下,當場死亡。
養大了兒子,盼着他結婚生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媽媽卻放棄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這個媽媽感覺活得幸福,恐怕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曾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上海的一個小鎮街道上,一位身材壯碩的年輕女子扯着一位環衛工的頭髮。
她嘴裡不斷辱罵着,拖扯着環衛工,不顧衆人視線。
後來得知,這位環衛工竟就是女子的母親,離異後在環衛公司上班,月工資很低。
而她女兒,自己的孩子都5歲了,還隔三差五來找母親要錢。
這次環衛工母親因爲拿錢買藥,實在沒有錢給她了,她便怒氣衝衝,當街侮辱。
試問,有這樣女兒的媽媽,真的會覺得自己幸福嗎?是上等人嗎?
其實,看看周圍我們的長輩,那些幸福的爸爸媽媽他們的幸福不是因爲孩子有幾個,是什麼性別的孩子,而是他們是有智慧、好心態的人。
若有兩個兒子能夠自食其力,孝順父母,父母心態平和,一樣可以做上等人;若有兩個女兒成人之後無所事事,對父母不知道感恩,父母一樣不會幸福。
孩子能否很好地成長,能否成長爲一個有用的人,並不取決於家庭的經濟情況,不取決於他是男孩還是女孩,而是在於我們家長的養育方式。
天津那個爲了彩禮錢逼死母親的兒子,30多歲還在理直氣壯着父母的血汗錢,肯定有父母的原因存在。如果父母從不嬌慣他,工作後就讓他自食其力,他怎麼會好意思強迫父母給他出彩禮錢?如果他是個自強自立的人,怎麼會連6萬元的彩禮錢都拿不出來?
上海那個結婚生子後還逼着母親給自己錢的女兒,竟然敢當衆羞辱自己的母親,是誰給她這樣的權利?是誰給她這麼大的膽子?我認爲是父母從小就沒讓他懂得“尊重”這兩個字怎麼寫。
大家都知道“熊孩子背後必有熊家長”,孩子身上的毛病決不是無緣無故就會出來的。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經講過他判斷朋友的標準:
所以真正幸福的家庭不在於生的是兒子還是女兒,是生了幾個兒子還是幾個女兒,而是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