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助力腫瘤腦轉移患者獲“新生”

來源:媒體滾動

轉自:南京晨報

方申存 南京市胸科醫院呼吸二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江蘇省“六個一工程”拔尖人才;江蘇省“科教興衛”工程醫學重點人才;江蘇省醫學會內科學分會青委副主委。 擅長肺癌的個體化和精準治療,尤其是肺癌腦轉移和腦膜轉移的綜合診治,在國內率先成立肺癌腦轉移瘤多學科診療團隊,通過多學科和多種途徑進行腦室內給藥治療腦轉移和腦膜轉移瘤。

肺癌腦膜轉移又被稱爲生命的禁區,當患者顱內壓不斷升高,隨時會發生意識喪失、昏迷,甚至呼吸心搏驟停。本期名家訪談,記者專訪了南京市胸科醫院呼吸二科科主任方申存教授。近幾年來,由方申存教授主導的肺癌腦轉移瘤多學科診療團隊創造性地使用“肺腦同治”的綜合治療策略,讓數百位腫瘤腦轉移患者得以延長生命,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

肺癌腦膜轉移“危機重重”

肺癌是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爲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而軟腦膜轉移則是中晚期肺癌患者致死性的併發症,目前肺癌腦轉移瘤的治療仍然是當前醫療領域關注的重點和難點。“隨着中晚期腫瘤患者生存期的不斷延長,發生腦膜轉移的概率也越來越高。”方申存解釋,腫瘤治療手段的不斷進步,也使得癌細胞無處躲藏,此時腦膜成了癌細胞最喜歡的“避風港”。

2021年,“90後”的朱朱(化名)因爲顱內壓升高,身體無法承受導致昏迷,家屬輾轉找到了方申存。“朱朱入院的時候是120救護車用擔架擡到病房的,當時就請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腫瘤科等多科室的專家來會診,但沒有一位專家能解決患者的病痛,均建議家屬放棄。”面對如此年輕的生命,方申存決定搏一搏。

“其實剛開始也不是非常順利,通過植入ommaya囊,從側腦室給藥,這一技術看似簡單,但其中卻包含着許多‘危機’。”方申存介紹,團隊利用胸科醫院和腦科醫院的技術和專家優勢,由呼吸腫瘤科主導,組織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療科、病理科、放射科和康復科等多科室專家輪流會診,讓專家跟着患者轉,專注於肺癌腦轉移及軟腦膜轉移等複雜病例的診療。“經過團隊的不斷探索,才得以一一攻克治療過程中的諸多危機。”方申存告訴記者,得益於團隊的努力,朱朱通過治療後,恢復得非常好,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肺腦同治”瀕臨絕望時迎來“新生”

記者瞭解到,自“肺腦同治”的綜合治療策略順利實施後,每年前來求診的患者更是成倍數增長。“2021年做了四五十例,2022年做了將近200例,2023年做了400多例,今年可能會更多。”方申存表示,其中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來。

方申存介紹,癌症軟腦膜轉移讓患者極度痛苦,它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因顱內壓升高而導致劇烈的頭痛、噁心還有噴射性的嘔吐,如果癌細胞侵犯到神經系統,可以引起患者聽力的下降、視力下降、癲癇發作、大小便失禁乃至癱瘓等等。“由於腦脊液對於化療藥物的屏障作用和腦脊液中腫瘤細胞的抗藥性,使得肺癌軟腦膜轉移的治療相當複雜。因此,癌症患者一旦發生軟腦膜轉移,意味着患者的生命迅速進入倒計時,此時最需要做的是迅速開啓引流通路,解除大腦壓迫,使得患者有進一步救治的可能。”方申存說。

今年5月,已經年過七旬的於女士從瀋陽不遠千里,找到了方申存。當時即被確診有軟腦膜轉移。方申存帶領的醫生團隊迅速爲於女士開展治療。5月13日行Ommaya囊植入,通過這個囊給予腦室內化療,3天后頭疼和嘔吐症狀基本消失,針對她的頭暈和視物模糊問題,腦室內化療期間給予低劑量視神經的放療,2周後頭暈和視力下降都恢復正常了!

每次化療,於女士都要從老家瀋陽坐兩三個小時的飛機來到南京。“我能感受得到,我的身體在慢慢變好,我自己在慢慢變好。”於女士身子消瘦,卻神采奕奕,眼睛閃着微光——那是對生的希望。她表示,真的沒有想到本來已經被判“死刑”的她能迎來第二次生命,如今的她和老伴仍堅持經營着幾十年的理髮店,有時候還會擺弄擺弄自己的幾塊小菜園。

“醫生圍着患者轉”,腦轉移瘤患者生存期延長近10倍

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軟腦膜轉移癌都可以通過這一綜合治療策略得以延長生存?“癌症的軟腦膜轉移不僅出現於肺癌患者,還有乳腺癌、黑色素瘤等,也會存在,但發生率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方申存說,在門診也曾接診過乳腺癌發生軟腦膜轉移的病例,團隊也有專門針對乳腺癌的專家,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腦轉移瘤治療挑戰重重,傳統方法缺乏綜合性與連貫性,團隊的治療模式以患者爲中心,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確保所有治療均在患者所在病房進行,無需頻繁移動至其他相關專科病房。專科團隊將派遣到患者牀邊進行綜合治療,提供及時、有效的治療,也大幅提升了患者滿意度,即“醫生動而患者不動”的治療模式。“一般來說,腫瘤患者一旦出現軟腦膜轉移,他的生存期只有1—2個月,但通過團隊的努力,如今,絕大多數患者的生存期在16個月左右,甚至更長。”方申存說。

通訊員 劉誠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