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舉措提升支付便利
支付是經濟金融活動的關鍵環節,承載着資金流轉的基礎性功能,貫穿貿易、消費和投資等環節。提升支付便利性是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激發市場活力、有效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當前,如何進一步提升支付服務水平、打通支付堵點,推動支付爲民,實現國內國際無縫對接,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值得分析。
歷經多年努力,我國支付體系建設成就顯著,移動支付接受度大幅提升。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移動支付業務量達2109.80億筆,金額達563.70萬億元,移動支付普及率穩居世界首位。支付適老化穩步推進,有關部門採取多項措施,如開闢老年人專屬的“綠色通道”,較好彌合了老年人在支付領域面臨的“數字鴻溝”。外籍來華人員支付體驗獲得明顯改善,境內重點場所、重點商戶外卡受理覆蓋率大幅提升。此外,現金兜底作用充分發揮,各銀行通過推出“零錢包”等舉措,增加了現金供應量。
也要看到,與人民羣衆的需求相比,我國便利支付仍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我國支付體系的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以及安全性不足。例如,支付適老化“最後一公里”尚未打通,城鄉支付服務“溫差”亟待消解。老年人常因操作複雜而頻遇支付難題,金融機構缺乏針對老年人支付困境的精準解決方案。又如,支付方式呈現單一化趨勢,隨着移動支付的快速普及,銀行卡支付與現金支付等傳統支付方式逐漸“沒落”。接下來,應精準施策,構建更具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和安全性的支付體系。
完善適老化支付服務體系與促進城鄉支付服務協同發展。加速推進銀行網點適老化改造進程,根據老年人需求,分層設計支付產品,在社保、醫保等高頻支付場景設立“銀髮通道”。強化適老化支付服務的監管,將適老化支付納入金融機構考覈方案。深化助農支付場景融合,將農村支付終端納入新基建補貼範圍,降低農戶支付成本,培育數字支付“新農人”。
營造外籍人員友好支付環境。簡化身份認證流程,在浦東、粵港澳大灣區等地試點“護照+電子簽證”免綁卡支付模式,推動境外電子錢包與境內系統的互聯互通。擴大外卡受理範圍,在重點城市機場、酒店、景區等場所實現外卡POS機全覆蓋,解決外籍用戶面臨的支付難題。優化離境退稅服務,在自貿港、自貿區推行“即買即退”模式,試點數字人民幣退稅秒到賬,提升外籍人員的支付體驗。
豐富支付工具與支付場景。在堅持“大額刷卡,小額掃碼,現金兜底”原則,大力推進移動支付的同時,優化銀行卡支付環境。要加力整頓人民幣現金拒收現象,引導經營主體鞏固“拒收人民幣現金違法”的共識。創新支付場景,結合智慧城市、數字鄉村建設等,拓展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支付應用,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的支付需求。
築牢支付安全底線。建立風險聯防機制,實現所有支付機構接入風險監測平臺,對可疑交易實施即時攔截,建立跨境支付“白名單”。要推進支付安全技術創新,確保支付終端及應用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增強支付驗證的安全性。完善用戶權益保護機制,建立爭議支付“先行賠付”基金,對系統漏洞導致的資金損失先行墊付,設立支付“冷靜期”,對大額交易實施延遲到賬,確保用戶資金安全。
(作者卞志村 繫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