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藥企在財報季“吃罰單” 違規行爲成焦點
中國商報(記者 馬嘉)多家上市藥企近期被處罰,有的需繳納鉅額罰金,有的公司董事長被立案調查。中國商報記者整理髮現,藥企財務問題仍是監管部門關注的焦點。
業內人士表示,在藥企接到的“罰單”中,虛增或虛減成本、提前或延後確認收入、虛構業務等行爲較常見。在財報季,監管部門加強對企業財務數據的審覈,幫助投資者判斷相關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也能督促藥企踐行合規行爲。
多家藥企因違規而“吃罰單”
8月5日,匯宇製藥發佈公告稱,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丁兆因涉嫌短線交易匯宇製藥股票,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其立案調查。資料顯示,丁兆的母親嚴兆於2023年8月23日至2023年9月27日期間通過買賣公司股票獲得收益超過19萬元。
記者致電匯宇製藥,對方僅表示,丁兆的違規行爲屬於其個人行爲,與公司無關。關於公司後續針對違規行爲如何整改的問題,匯宇製藥未給出明確答覆。
被監管部門“點名”的不只是這一家藥企。記者整理髮現,近期,多數藥企被“點名”均與其財務數據有關。8月2日,未名醫藥、普利製藥同一天披露,公司收到“百萬罰單”。前者因存在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及非經營性關聯交易、未按規定及時披露重要合同及合同履行的重大進展的違法事實,被處罰超過300萬元;後者因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罰款100萬元,該公司的財務數據差錯問題仍在被立案調查。
還有多家藥企涉及“造假”。今年6月,輔仁藥業因兩年內在財報中虛增相關財務數據,虛增金額高達數十億元,被處罰千萬元;今年7月,豪森藥業被罰沒總額超2500萬元,原因是其子公司違法推廣藥品,在相關學術活動中存在造假行爲。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6日,按申萬行業劃分,有十餘家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收到2023年年報問詢函。從問詢函內容來看,監管層聚焦淨利潤、銷售費用、研發費用、應收賬款等關鍵財務數據。
有會計行業從業人士向記者解釋:“藥企的造假行爲(尤其是財務數據造假行爲)多是出於兩種目的,一種是藥企爲了掩蓋過高的銷售費用,其中可能涉及‘吃回扣’等醫療腐敗行爲;另一種是藥企需要虛增或虛降成本費用調節利潤,藥企在研發環節需要投入的資金較多,而成果產出鏈條較長。爲了給投資者帶來信心,部分藥企可能會人爲調整財報數據。”
“ST”藥企更受關注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在滬深兩市中,已有超過十家醫藥上市企業踩到“ST紅線”,貴州百靈等上市企業在近三年內累計分紅金額幾乎爲零。
在A股市場上,貴州百靈目前已變更爲“ST百靈”。8月2日,貴州百靈對外披露,公司存在銷售費用處理不合規、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問題,導致公司多年財務數據披露不真實。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貴州百靈證券部,對方僅表示,公司會盡快整改,爭取早日“摘帽”。
多家已經被“ST”的藥企盈利能力頻繁受到監管部門的關注,如中藥上市企業龍津藥業淨利潤連續五年爲負。深交所要求該公司說明連續虧損的主要原因,以及龍津藥業爲提高主業盈利能力及改善持續經營能力已採取或擬採取的具體措施等。
有藥企高管對記者坦言:“從去年開始,針對醫藥全領域的合規性要求越來越嚴格,這可能會影響藥企的利潤,但從長期來看,有利於醫藥行業的發展。”
資料顯示,全國多地還提出醫藥企業在建立合規機制時,需要定期進行“第三方管控”。比如,湖北提出,建議醫藥企業建立科學、系統的商業賄賂風險評估程序,以識別、分析、評價和處置風險,並定期評審風險評估程序及評估結果的有效性。評估範圍可以包括對新增合作伙伴、業務協議、第三方管控、費用報銷及其他可能存在潛在商業賄賂風險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