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煤電上市公司業績報喜,低碳化改造挑戰仍大︱晨讀能源
能源供應既要安全穩定,又要清潔高效。雙重目標之下,作爲電力“壓艙石”的煤電企業正在迎來越發嚴苛的綠色發展要求。
7月21日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並特別提到“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
在此之前,更細化的路線圖已經陸續頒佈。7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下稱“行動方案”)。對標天然氣發電機組碳排放水平,行動方案明確了分階段推進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的主要目標,並對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的項目佈局、機組條件、降碳效果等作出具體要求。
“這幾年煤電的排放門檻一直不斷往上提。不管是我們的建設壓力還是資金壓力都比較大,好像改造的速度永遠追不上新規出臺的速度。現在集團新投產的煤電機組幾乎都是超超臨界發電,能夠有效減少後期改造成本。那些已經投產的高供電煤耗的機組,我們也在測算剩餘使用壽命等因素,決定淘汰還是繼續改造。”西南某地方能源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多位煤電行業人士認爲,儘管當前受益於煤炭價格“穩中有降”,但是考慮到未來煤炭價格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同時上網電價有所下降,煤電的低碳化發展依然需要更多穩定的政策預期和資金支持。
煤電盈利修復,但上網電價下降
今年上半年,多家證券公司擡高了煤電企業的推薦評級,而在年中的業績預告中,多數煤電企業也交出了較爲理想的答卷。
據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近期17家主營煤電業務的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預告中,14家企業上半年預期實現盈利。其中,除了擁有大量煤炭業務的中國神華以外,其餘13家預期實現盈利的煤電企業盈利能力均有提升。
大唐發電(00991.HK)公告稱,今年上半年公司淨利潤爲約人民幣28億~34億元,同比增加約85%~124%。在公告中,該公司將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歸結爲:一是燃料價格同比下降,公司火電燃料成本同比降低;二是本期水電來水情況持續改善,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成效,新能源裝機體量不斷增大,清潔能源發電量同比增加。
“火電燃料成本下降”和“清潔能源發電量增加”幾乎成爲上述公司半年業績大面積報喜的主要歸因,而這也是貫穿去年多數煤電企業財報扭虧的兩大關鍵詞。不過,這並不意味着煤電板塊已經實現高額盈利。儘管上述公司的具體財務報表尚未公佈,但有數位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煤電板塊的收益並不如外界預期的那麼紅火,收支持平是常態,貢獻絕大多數利潤的仍是新能源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起實施的煤電“兩部制”電價機制改革曾令業界爲之一振,但多位業界人士稱,想要吃上容量電價(按照運行中的最大需求量計算,與實際用電量無關)的“低保”條件較爲苛刻,對於業績改善幫助並不顯著。與此同時,近期公佈的半年度上網電量完成情況中,電量電價(按照實際消耗的電量計算)的變化整體呈現下行趨勢。
大唐發電公告稱,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平均上網電價爲462.74元/兆瓦時(含稅),同比下降約4.70%。華能國際(600011.SH)公告稱,公司中國境內各運行電廠平均上網結算電價爲498.7元/兆瓦時,同比下降3.21%。
某大型電力央企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上網電價下行背後存在多重因素:一是煤電機組的上網電價降低;二是因爲煤機電價下降,導致以此對標的新能源市場化電價也下降;三是今年水力發電佔比提高導致結構性影響。
今年雨水較往年更豐沛,水力發電佔比增高拉低上網電價不難理解。但今年煤電上網電價爲何表現出普降的行情?
多位電力行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年初容量電價改革出臺之後,許多省份表示既然新增了容量電價,那麼電量電價就要降低,降幅在每度電1到6分錢之間。西南某地方能源企業人士表示,電價改革後上網電價降幅在1分錢左右,煤電板塊收益沒有明顯變化。但有東部地區企業表示,按照每度電上網電價5到6分錢的降幅,煤電板塊收入不如以前。
“舉個例子,某個地方正常來說煤機要降兩分錢一度電,容量電價大概能拿回兩分錢一度電,我們整體收入就能跟以前持平。但是有的地方砍價比較狠,要求我們把電量電價降得很大,容量電價根本拿不回那麼多,這就相當於變相調價了。地方的目的可能在於降低終端電價、刺激經濟,但是沒有考慮到我們煤電應有的合理收益和虧損情況。”上述電企內部人士稱。
多位電力行業人士提出,今年初執行的煤電“兩部制”價格改革,更像是一次煤電收入的結構性改革。儘管容量電價有所新增,但是電量電價有所下調,整體而言收入預期並未明顯增長。
企業呼籲多方破解改造難題
面對過去數年在虧損線掙扎、未來盈利並不樂觀的收支形勢,許多煤電企業在逐年擡高的改造要求面前,顯得有些被動。多家煤電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希望在資金來源和改造收益方面獲得更多政策的傾斜。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傳統的綠色金融資源大部分支持的是純綠或接近純綠的經濟活動,比如新能源、電動車和電池等碳排放量較低的項目。然而,對於煤電等傳統的高碳行業而言,綠色金融目錄中容納的轉型類經濟活動並不充分。
“在當前金融體系下,即使某些高碳企業有轉型意願和可行的轉型計劃,也很難獲得向低碳轉型所必要的資金支持。爲了彌補綠色金融對高碳企業支持不足的缺陷,轉型金融的概念應運而生。在雙碳目標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完善轉型金融框架從而推動高碳行業向低碳的有序轉型是十分必要的。”馬駿稱。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加大資金支持”亦是行動方案的一大重點。文件強調,要發揮政府投資放大帶動效應,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資金渠道對符合條件的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項目予以支持。探索建立由政府、企業、用戶三方共擔的分攤機制,對納入國家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清單的項目給予階段性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項目通過發行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綠色債券或申請綠色信貸、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渠道融資,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和支持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
“我們非常期待這些政策能夠進一步落實。經歷連續幾年的虧損以後,很多煤電企業已經到了資不抵債的境地,只能寄希望於母公司擔保貸款等方式獲得貸款,但是利率很高。除了降低投融資的難度,我們也希望政策能讓煤電企業看到低碳改造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才能提高改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一位煤電企業人士稱。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當前煤電企業“容易改”“見效快”的項目大多已經完成,剩下的都是投資金額高、實施難度也較大的項目。然而,改造以後的經濟收入卻沒有明顯增長預期,因此許多項目甚至難以通過集團的立項審批。
同時還有煤電人士表示,當前環保和低碳指標更新較快,機組的改造往往跟不上指標要求的變化。改造項目的可研論證、改造實施、調試運行、成果驗收週期較長,往往剛投入巨資完成一輪改造沒多久,部分指標已不符合最新的節能政策要求,從而陷入重複投資、項目虧損的尷尬境地。
一位國際能源組織項目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介紹,從歐洲等國煤電清潔轉型的經驗來看,轉型的首要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資金,包括專項資金和金融政策,爲公正轉型提供最基本的支持。其次是科研發展,促進有關技術的升級優化和設備迭代。此外,協調好能源轉型中的利益相關方,包括當地的產業工人和研究學者,也是不能忽視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