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揣測對華關係“可能出現轉機”:有的等待白宮信號,有的希望拜登幫忙
(原標題:多國揣測對華關係“可能出現轉機”:有的等待白宮信號,有的希望拜登幫忙)
【環球時報】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勝選意味着什麼,各國有不同的解讀和盤算:近年來一味追隨特朗普政府反華政策、與中國關係陷入低谷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希望拜登的勝選能讓其對華關係迎來轉機,而得益於美政府“遏制中國”戰略的印度,則強調“對華強硬已成爲美國兩黨的共識”,希望拜登能繼續支持新德里。
據加拿大環球新聞網8日報道,加外長商鵬飛稱,拜登勝選對加拿大是個“絕佳的機會”,加拿大可以與美國在更多領域重回合作,他列舉了抗擊疫情、經貿、氣候變化,以及要求中國釋放逮捕的兩名加拿大人等事宜。
加拿大電視臺網站稱,儘管加拿大和美國的外交政策最近相當不同,但在中國問題上,加拿大與中國的關係被交織在美國的對華政策中,包括美國要求加拿大引渡中國華爲公司高管孟晚舟、中國拘留兩名加拿大人,以及加拿大決定是否加入禁止華爲參與5G網絡建設的陣營。報道稱,拜登的觀點是,下一屆美國總統“必須在全球舞臺上維護與盟友的關係,並在強硬分子和暴徒面前挺身而出,團結全世界以應對挑戰”,但他並未說將中國劃在哪個類別,儘管他在黨內初選辯論時經常抨擊中國的“威權主義”。加拿大前駐華大使趙樸(Guy Saint-Jacques)近日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堅信美國民主黨人希望恢復與中國的對話。他認爲,拜登擔任副總統時曾到訪中國,這將是一筆財富。趙樸認爲,“總體上說,中美對抗將趨於緩和,這會爲兩名加拿大人的獲釋提供一些靈活性”,他建議設法讓孟晚舟案“達成和解,而非起訴”,這可能促成一個“理想的狀況:兩名加拿大人回到加拿大,孟晚舟回到中國”。加拿大城市新聞報道稱,趙樸在11月6日提出前述觀點,但他也認爲“理想狀態不易實現,美國可能在拜登上任後繼續堅持引渡孟晚舟”。
美國“政治”網站稱,不願透露姓名的加拿大政府高級官員表示,美國是加中關係的主要參與者,不論誰在白宮都是如此。加拿大政府“目前尚不清楚拜登上臺會否導致任何實際政策變化”,加官員被告誡“無權公開談論這一話題”。報道稱,像加拿大這樣的中等國家似乎更願意等待白宮的信號,才能做出對華政策中的關鍵決定。
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的積極變化?
“拜登當選美國新一任總統,被看作是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的積極變化”,澳大利亞新聞網9日稱。澳貿易部長伯明翰當天表示,“我們希望看到一個能夠與世界各國進行積極、建設性互動的(美國)政府,包括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之間。”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關鍵時刻,拜登能幫忙嗎?”《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8日以此爲題發表評論文章稱,澳中關係正處於危險階段,拜登更微妙、衝突性較小的行事方式對澳大利亞來說“再受歡迎不過”。文章稱,預計拜登將與志趣相投的國家更好地建立聯盟,曾經不願在中國議題上與特朗普政府合作的法國、德國可能願意和拜登合作,“這將幫助澳大利亞”。但該報9日發表的另一篇文章認爲,“拜登不會解決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的問題,拜登的勝選不會奇蹟般地改善堪培拉的困境”。
多家澳大利亞媒體提到,隨着澳大利亞政府本週將在議會提出外交關係法案,澳與中國的關係可能進一步惡化。該法案於8月下旬宣佈,將賦予聯邦政府廣泛的權力以否決地方各州政府與外國簽署的協議,維多利亞州與中國簽署的“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澳中締結的姐妹城市關係、澳與外國大學之間的合作研究項目均可能被否決。
印度:將被邊緣化?
《紐約時報》8日稱,印度人一直在密切關注美國這場大選,這不是因爲拜登搭檔哈里斯的印度裔身份,而是因爲它可能影響印美關係。“在過去幾個月中,美國和印度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部分原因是雙方都渴望遏制中國。在拜登執政期間,情況將如何改變,這是印度人正在問的大問題”。“外交政策專家預計,拜登—哈里斯團隊對印度將變得強硬。”
“拜登的勝利對印中關係意味着什麼”,多家印度媒體近日都就此作出瞭解讀。《印度快報》9日稱,特朗普政府在印度與中國的邊境對峙中極力呼籲支持印度,新德里希望拜登政府也能採取類似的做法,但“美國新政府的措辭可能會有所差別”。
獨立新聞網站“The Citizen”8日發文認爲,儘管拜登領導下的中美競爭可能會繼續,但其方向將發生重大變化。“拜登強調以外交手段建立全球聯盟來平衡中國,這可能無法滿足新德里執政精英的誓言:在軍事和經濟領域超越中國,藉此與北京進行邊界談判。新德里的強硬派將感到非常失望。”文章稱,拜登上任後,美國在南亞的介入將回落。“印度將在拜登的中國政策中處於邊緣地位,新德里的合作是有用的,但不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的優先重點將放在南海、臺灣和亞太地區的安全上。”
此前報道:
孟晚舟陷旋渦 任正非袒言:做好了這輩子見不到的準備
9月28日,在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高等法院出庭時,媒體鏡頭前的孟晚舟含笑致意,氣定神閒。
600多天過去了。個體命運突然捲入風雲變幻,這位被困於加拿大的華爲公司副董事長、首席財務官曾感慨,忙碌讓時間縮短,苦難將歲月拉長。
其間,她在被稱爲華爲人“羅馬廣場”的心聲社區平臺發過數封公開信,直面苦難與漩渦,也始終堅守心中的光亮。
變化突如其來。
600多天前,習慣了當“空中飛人”的孟晚舟,生活瞬間開啓了慢鏡頭。在此前的那個秋天,她恰巧與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的1700餘名學子聊起華爲的故事,說到生命短暫,感慨時不我待。
“來日並不方長。”她說,出差讓她感到愉悅,特別是到一個陌生的國度,見一些陌生的人。有一次入境,移民局官員看到她那蓋滿章的護照,問是不是導遊。“不,我只是在華爲工作!”她的自豪溢於言表,“2017年,華爲人創下飛行了17.5億公里的紀錄,可以繞地球4.3萬圈”。
2019年10月20日,15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在浙江烏鎮發佈,華爲技術有限公司代表在介紹“鯤鵬920處理器”。 圖片來自新華社
這個暫停鍵,給48歲的孟晚舟切割出兩個世界,一個充滿良善與暖意,一個充斥質疑與中傷。
漩渦中的她,在被困一年之時曾通過心聲社區發公開信,稱溫暖與鼓勵讓她得以從“恐懼和痛苦、失望和無奈、煎熬和掙扎”中學會“堅強承受、從容面對、不畏未知”。
她還有一個收穫,是與慢時光相處。
“在深圳時間總過得很快,日程滿滿的,從一個目的地奔向另一個目的地,從一場會趕往另一場會。”她常常覺得分身乏術。這種隨時隨地處理多個任務的狀態,幾乎是每個華爲人的真實寫照。如今,她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讀一本書,並堅持將英語學精通。
她的父親、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公開談起孟晚舟的次數不多,卻曾在去年5月於深圳華爲總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女兒在自學五六門功課,準備讀一個“獄中博士”出來。
“勇敢不是不害怕,是心中抱有信念。”孟晚舟在公開信中吐露心聲:“從未有機會如此緊密地與18.8萬華爲人聯接在一起。任何事情都有美好的一面,這份緊密且溫暖的聯接,如春風般美好。”
這封公開信的題目是《你們的溫暖,是照亮我前行的燈塔》。其中的一句話是:燈,左“火”右“丁”,火是希望,丁是人本,總能在黑暗中給予信念的力量。
信念,在華爲是一股通用能量,背後是對常理、常識的堅守。如此穩定的思想力,在當年做用戶交換機的銷售公司華爲和今天的世界500強企業華爲,都是公約數。
比如,孟晚舟就在一次招聘宣講會上談過一個基本邏輯——一切不凡源於平凡。
1993年她加入華爲時,公司只有兩三百人,銷售額剛剛過億。1996年,她去北京參加通訊展,手裡提着幾大袋資料,紙袋上有華爲的商標。出租車司機熱情地說:“哦,華爲,我知道……就是做紙袋子的嘛!”
孟晚舟的成長故事更被人津津樂道。從負責打印文件、轉接電話、製作產品目錄的基層秘書,到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進修碩士,再加入華爲財務部門,成爲首席財務官,到如今的副董事長,這條路,她走了20多年。她坦承曾轉接錯電話,還曾在到海外出差兌換現金時犯錯,損失了100美金。
她執掌的財務部,受到過任正非的嚴厲批評。2015年,華爲內部刊物《管理優化報》刊登的一篇名爲《一次付款的艱難旅程》的文章,直指財務審批流程複雜、財務人員常設阻力。華爲員工在心聲社區抱怨,引來任正非關注。盛怒之下,他簽發總裁辦電子郵件斥責:“據我所知,這不是一個偶然的事件,不知從何時起,財務忘了自己的本職是爲業務服務、爲作戰服務,什麼時候變成了頤指氣使,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後來的座談會上,他甚至當場發火:“這還過什麼年!”
痛定思痛。一系列刀刃向內的改革在華爲財務部門推開。2017年春天,孟晚舟作了題爲《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新年致辭。她說,回顧一年前所站的高度,再看看一年後的成績,大家必有無限感慨。這番話的背後,冷暖自知。
她又鼓勵團隊,此刻已是下一段雄關漫道的開始。如今的華爲財務體系之高效與精細,在行業內首屈一指,爲華爲的持續成長提供了重要支撐。
和任正非一樣,孟晚舟有着深重的憂患感。“只有不斷扇動理想的翅膀,它纔不會退化爲羽絨披肩。”在一場校園招聘會上,她告誡高校學子,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認爲自己有時間。
她援引了“一萬小時定律”,稱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不一定天資過人,但肯定付出了持續不斷地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從平凡走向不凡的必要條件。
換言之,“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這句話,也成爲孟晚舟2018年12月保釋後發的首條朋友圈配圖的文案。
配圖是著名的“芭蕾腳”,美國攝影家亨利·路特威勒的作品。一隻腳穿着舞鞋,光鮮完美,另一隻腳赤裸,佈滿傷疤。作爲2015年的全球廣告,華爲在多個國際機場投放。
任正非曾對這張照片有過闡述:我們起步太晚,成長的年限太短,積累的東西太少,得比別人多吃點苦。華爲人痛並快樂,憑着一雙爛腳走向了世界。
孟晚舟也表達過類似的辯證哲學:要做一朵奔騰的浪花,不做漩渦中的枯葉,讓平凡的生命綻放出非凡的光芒。
互聯網有許多關於這對父女及華爲未來的猜測與想象。孟晚舟的“首秀”不時會被提起。
2013年,她以首席財務官的身份出現在華爲2012年業績預發佈媒體見面會上,任正非之女的身份在網絡上廣泛曝光。
隨後,面對鋪天蓋地的華爲“藏了20年的秘密接班人”的說法,她迴應得直截了當:華爲沒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問到這個隨母親孟軍姓的名字,她大方解釋,這是她在16歲時自己改的;在被提問父親的持股比例時,她說:任總在華爲持股1.4%,華爲是一家全體員工擁有的公司,而不是被個人所擁有。
“任總”而非“父親”的稱呼引起了媒體的注意。很快,人們就意會到,在正式場合這一稱呼恰如其分。
2016年9月,孟晚舟在清華大禮堂與800學子對話,分享了華爲的人才觀,其中一條便是“不拼爹,不拼媽,一切看貢獻和能力”。
這是任正非的理念,推崇任人唯賢、唯能,而非唯血緣。華爲人很清楚他“世界級的野心”——從一開始就不把華爲看作家族企業,與大家分享絕大部分股權。
2019年4月24日至25日,“5G產業發展深圳行”全媒體集中採訪活動舉行。圖爲電信大廈展廳,工作人員正在展示華爲5G通訊芯片。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劉玳杞 攝
不過,血緣總有化不開的神奇力量。
尤其是在這600多天,心聲社區中關於孟晚舟的推送始終保持着較高的討論熱度。“有其父必有其女”的評論觀點頻頻出現。比如,對一篇孟晚舟寫於2018年12月19日的日記,便有人評論有其父風範。
日記記錄了日本東京一位普通市民對孟晚舟的聲援,也回顧了華爲在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時的堅守。孟晚舟曾多次公開談到這段經歷:福島核泄漏發生後,當不少電信設備供應商撤離日本時,她選擇了逆行。從香港飛往日本的航班上只有兩個人,她和一位日本乘客,機組人員反覆確認她是否上錯航班。彼時,華爲高層紛紛趕往日本指揮,工程師們也穿上防護服,向福島挺進,搶修通信設備。
身先士卒,很“任正非”。2017年2月15日,他與尼泊爾代表處員工座談時說:“我承諾,只要我還飛得動,就會到艱苦地區來看你們,到戰亂、瘟疫地區陪你們。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們去英勇奮鬥!”
同樣的感性時刻,還發生在最近的華爲內部會議上。任正非袒露心跡,做好了這輩子再也見不到孟晚舟的準備,但堅決“不用人民的利益換取女兒的自由”,華爲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
在遙遠的加拿大,孟晚舟感慨過身陷方寸之間的困窘,但始終堅信,苦難壓不垮心中的亮光。
正因如此,困於方寸,纔有方寸不亂的力量。
本文圖片爲官方授權發佈
全面解析拜登"對華三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