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蔣經國的想法

(圖/王銘義攝)

日前退輔會發文肯定當過主委的蔣經國「反共、革新、保臺」,也許行禮如儀,不過,一般人還是有點錯愕。隨後,蔡總統出席「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典禮,推崇蔣經國的「堅定保臺」,連結中華民國政府「堅決反共」,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用來烘托自己是一脈相承的。

當下,綠營對她的說法強烈反彈,閣揆蘇貞昌語出驚人「人民不會因獨裁者晚年的慈眉善目,就忘記當時的血腥鎮壓」,還不忘撻伐國民黨「違背反共立場 」、「蔣經國若在世會被不肖子孫氣死」。小英的文膽姚人多質疑她「價值錯亂」,而前立委段宜康甚至拿希特勒相提並論。

批評當道跟臧否人物是兩回事。前者是監督政府,或可百無禁忌;後者是歷史定位,必須看從什麼立場出發,兼顧現在的和解及未來的攜手。個人向來對蔣經國先生沒有強烈的好惡,基本立場是沒有必要神格化,更不需要加以妖魔化。坦誠而言,在那風雨飄搖、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蔣介石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獨立不撓」,真正掌舵的是蔣經國。

不提贛南新政、上海打虎,蔣經國與1947年爆發的二二八事件並無直接瓜葛。不少臺灣地方仕紳戰後在半山力邀下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無端捲入國民黨政學系與CC系的鬥爭而罹難,小蔣愛莫能助。在白色恐怖時期,軍統(軍情局前身)與中統(調查局前身)相互傾軋,小蔣銜命接手整並,引入政戰系統,被稱爲「特務頭子」。當時風聲鶴唳,難免有特務趁火打劫或挾怨羅織,也就是漢娜.鄂蘭所謂「平庸的邪惡」,責任如何歸屬?

國民黨政府撤走臺灣,中共政權除了揚言武力解放臺灣,還積極發展中國共產黨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及其他地下組織。以鍾浩東所領導的《光明報》事件爲例,他抵死不從、求仁得仁,因爲有《返校》而顯得浪漫;然而,他爲何不選故鄉的高雄中學而把重心擺在基隆中學,當然是伺機配合共軍登陸,終究名列中國「隱蔽戰線烈士」。民進黨政府撤銷「顛覆政府」罪名,他一定覺得相當可笑。

從老蔣的內地化到老李的本土化及民主化,不要忘了,中間還有小蔣的「催臺青」及自由化,動機是什麼?試問東歐自由化及蘇聯解體,戈巴契夫究竟是權宜還是被迫?蔣經國在逝世前語重心長說:「我在臺灣住了40年,是臺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應該是一方面跟外省人說之以理、希望追隨者能着手土斷,另一方面也是要跟本省人動之以情、企盼彼此能相互包容。

政治人物出手,當然有其動機。只不過,小英總統既然要人家的光環,卻把歷史定位丟給人民,實在太小家子氣。將心比心,冷戰戒嚴時代,到底什麼是合理的作爲,纔是轉型正義的真諦。至於美麗島事件、林家血案、陳文成被自殺,究竟是擦槍走火或惡意殺害,還有待釐清。獨派可以歌詠日本殖民統治,卻拿希特勒及佛朗哥來相比,又如何凝聚生命共同體、打造新的國度?

(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