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阿斯利康王磊:中國創新藥企出海的時機、對價與航向
中國創新藥出海,正如火如荼。對於本土企業而言,什麼階段出海、去哪裡出海、以怎樣的方式出海等一系列問題,是行業探討的熱點,不同的參與主體對此有着不同見解。在近日舉辦的2024年阿斯利康生態圈大會上,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向36氪等媒體講述了他對中國創新藥出海的洞察和建議。
作爲在中國市場30年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選擇了“利用好中國本土資源,再帶領中國創新走向世界”的路徑。過去12個月間,阿斯利康和中國創新企業達成7項全球授權協議,累計總金額約60億美元。
無論是1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亙喜生物,還是與誠益生物就GLP-1小分子藥物開展的總額超過20億美元的BD合作、與康諾亞就ADC(抗體偶聯藥物)簽訂的總額超11億美元的全球獨家授權等,都顯示着其對中國創新藥的期待。
作爲買方,“我覺得價格不能嫌貴,因爲技術含量很高。”王磊在接受訪談時表示,“舉例而言,康諾亞的ADC管線不是me-too,很有特色;亙喜生物的細胞治療管線覆蓋腫瘤與非腫瘤適應症,對阿斯利康拓展研發佈局意義很大。”
王磊認爲,當前在細胞治療、基因編輯、ADC、雙抗等領域,中國已經有彎道超車的跡象。但海外市場對於很多國內企業而言,還是比較陌生。與消費品不同,藥品面臨着強監管,中國創新藥要在海外獲得監管機構的認可,也是企業需面臨的課題。
因此,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出海方式。根據自身的藥物研發及臨牀實力、資金儲備、市場策略及對目標市場的熟悉程度等,國內企業已經探索出了自主(造船)出海、借船出海(License-out)、聯合出海等可行模式。
“第一種是企業自己去做,像華爲一樣,進入一個國家後完全靠自身運營;第二種是在海外找合作伙伴,幫助報批註冊或經銷;第三種是技術轉移;最徹底的做法是和跨國企業合作,在中國由自身銷售,在海外則將權益授權給跨國企業,由對方提供一攬子服務,這樣的合作形式比較容易被對方接受。”王磊表示,受限於人才和經驗,技術經得住考驗的中國中小企業在出海過程中,最佳方法可能還是與跨國企業合作。站在阿斯利康的角度,就藥物開發階段而言,本土企業在進入人體臨牀試驗後,就可以考慮和跨國藥企討論出海合作,因爲化學結構、毒理等安全性結果已經出來,也可看到一部分有效性數據。
在阿斯利康的定位中,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總部,其希望將中國創新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更多國家。在幫助合作伙伴選擇出海市場時,對於創新很強的藥物管線開發和銷售,其會直接出海到歐美市場;對於存在一定同質化的中國創新產品和服務,則會選擇經濟體量大、人口衆多、與中國友好的發展中國家切入,如巴西、中東、俄羅斯、印尼、越南等地,以滿足當地巨大的健康需求。
本屆阿斯利康生態圈大會上,也開設了中澳、中泰、中墨、中國香港4場醫療健康創新合作論壇,就科創政策、人才發展、臨牀研發合作、生態共建等與本土企業代表進行交流,以支持中國企業出海。
回顧既往三十年間,跨國藥企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王磊將之劃分爲“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因爲看重中國市場,很多外企通過貿易和設立代表處等形式進入中國;第二個十年,因爲中國在製造業、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跨國企業開始在本土布局研發中心、工廠等;第三個十年,中國消費水平和健康需求迅速提升,因此加速引進海外創新藥。未來十年,將是中國創新彎道超車的十年。
“我覺得中國醫藥行業,也會誕生像華爲這樣的企業,勇於走向海外,和歐美跟跨國企業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