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失敗!估值150億的中國GPU獨角獸象帝先一夜之間解散,數百人被裁|硅基世界
(圖片來源:hrexchangenetwork)
一家號稱做中國“英偉達”的國產GPU(圖形處理器)廠商,一夜之間倒下了。
鈦媒體App 8月31日消息,據多個業內消息稱,融資25億元、曾估值150億元的GPU公司象帝先計算技術(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象帝先”)於8月30日召開全員會議,宣佈公司正式解散,全員終止勞動合同。
這是近期涌現一大批國產GPU創業公司當中最新一家倒閉解散的企業。
據鈦媒體App瞭解到,象帝先管理層在全員會議上透露,該公司與投資方簽了一份B輪滿5億元的對賭協議,但最終未達成協議條款,所以被股東起訴,目前公司賬戶已被凍結,當前及未來也無資金進來,因此全部員工都解約,欠薪記在賬上,後續將繼續尋求新投資人爭取和起訴股東商議接觸賬戶凍結,股權資金全部退還員工,但公司具體執行方案沒有透露,也未透露對賭協議的更多細節。
脈脈和小紅書信息則顯示,多位員工稱,象帝先還拖欠了他們兩個月的工資,公司將不會給予賠償金。
另有消息稱,此次裁員涉及全部400多名員工。鈦媒體App據2021年公司在電子科技大學招聘宣講數據顯示,公司規模已超過200人,其中成都60餘名員工中有1/3爲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生,而工商信息顯示,2023年報中,象帝先重慶實體參保人數僅84人,此前最高時爲255人,其他子公司和附屬企業實體均未公開具體參保信息。據推算,這次裁員人數或有數百人。
8月31日上午,鈦媒體App編輯向象帝先方面尋求更多信息,但截至發稿前暫未得到迴應。
成立不足4年,象帝先兩款芯片還未大規模商業化就倒閉了
公開信息顯示,象帝先成立於2020年9月29日,註冊資本約1783萬元,總部位於重慶,並在北京、上海、重慶、成都、蘇州等地設立了研發中心,是一家研發CPU(通用處理器)/GPU芯片的設計企業,主要研發適用於桌面、工作站、邊緣計算等領域的高性能、低功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處理器及相關專用芯片產品,而且該公司還獲得了重慶市的支持,是重慶市重點引入孵化的芯片科創企業,最新估值達150億元,是重慶集成電路領域少數幾家獨角獸之一。
象帝先公司董事長唐志敏,目前還擔任中國科學家計算技術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擁有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工學博士、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理學學士學位,曾擔任龍芯項目負責人、海光信息總經理兼首席科學家、中科曙光CTO,是2001年中科院成立的龍芯課題組的牽頭人,先後領導龍芯一號、二號CPU、海光系列CPU、海光DCU等國內高端通用芯片項目,並取得成功。
2020年,唐志敏成立象帝先,轉做GPU產品。
產品層面,2022年,基於英國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IP核授權,象帝先第二款GPU芯片項目(PANGU A0)順利流片,並在重慶發佈,命名爲“天鈞一號”。象帝先表示,“天鈞一號”GPU基於盤古(Pangu)微架構,配備2048個計算核心,FP32單精度浮點算力4TFlops,AI算力16Tops,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高性能通用圖形處理器,並稱性能達到了英偉達GTX1660水平。
唐志敏當時表示,GPU芯片是桌面和數據中心廣泛應用的重要部件,象帝先經過300多名研發人員歷時15個月攻關研發,天鈞一號GPU芯片將實現規模量產,從而填補國內高性能通用GPU芯片市場空白,助力金融、能源、交通、醫療等行業信息化、智能化進程。同時,天鈞一號GPU芯片所採用的盤古架構,也已積累近百項技術發明專利,爲後續新產品的研發奠定了紮實基礎。
2023年9月,象帝先“天鈞二號”圖像GPU芯片正式發佈,定位於高性價比、低功耗、自主可控GPU,產品設計方面,採用盤古微架構,多至1024個計算核心,採用64位GDDR6超高頻率規格,最高顯存容量可達8GB,帶寬最高可達128GB/s。
不過,目前象帝先“天鈞一號”、“天鈞二號”兩款GPU產品還未實現大規模量產和商業化,公開合作方包括新華三、清華同方、寶德、粟米方田科技、麒麟、統信、中科方德、航天信息、浦發銀行、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
融資方面,工商信息顯示,2020年9月、2022年8月,象帝先分別完成公司天使輪和A輪融資,融資金額未公佈,投資方包括;2023年7月,象帝先獲中信集團、乾瞻投資、點豹基金、雅瑞資本、方正和生、朗空韓亞、兩江資本的投資;2023年10月,公司獲江蘇中德服貿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的投資;2023年12月獲源栩基金、盛世投資、千山資本、水木春錦資本、前海揚子江基金、鉑宇私募的投資。
據鈦媒體App統計,象帝先計算技術(重慶)有限公司實體下的股東數量達22個。
2024年度重慶市獨角獸企業名單信息顯示,象帝先公司估值達21.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
事實上,此次象帝先全員解散事件早有徵兆。
今年4月,市場就傳象帝先裁減掉所有應屆畢業生,5月又傳出“全員降薪”消息。據被裁員工稱,公司聲稱9月30日纔會給到裁員賠償,如今距離該日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卻傳出公司解散的消息。就在8月29日全員會議前一天,脈脈上就多個信息稱“象帝先全員畢業”。而多位被裁員工表示,對於離職補償持悲觀態度。
截至發稿前,象帝先涉及到一份勞動仲裁相關的立案信息,案號爲(2024)川0191民初14123號,目前處於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審理過程當中。
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爲,象帝先不僅與領投方對賭“失敗”,而且在公司內部治理、外部環境變化以及未獲得大量商業收入等層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由於公司在市場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方面的不足,導致自我造血能力有限,又因外部環境難以融資續命,沒有及時拿到更多資金進行研發和快速商業化,最終才導致公司進入“休眠”和解散狀態,走到最後一步實際是意料之中。
芯片持續復甦或面臨挑戰,國產半導體發展任重道遠
象帝先的解散並非個例。
8月19日晚間,上市公司東芯股份發佈公告稱,公司擬通過自有資金2億元向國產GPU廠商礪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礪算科技”)增資,認購其新增註冊資本500萬元,本次增資後,東芯股份將持有上海礪算約37.88%的股權。
本輪除東芯股份外,另有其他投資人以相同的投前估值,共同向上海礪算增資,其他投資人擬以合計1.28億元向上海礪算增資,認購其新增註冊資本合計320萬元。換句話說,此次礪算科技共獲得3.28億元的融資。
早前,礪算科技遭遇融資不佳問題,曾被曝“燒光”3億融資,處於破產邊緣,多名研發員工在社交平臺上稱遭遇裁員,稱涉及近百名員工。
多位熟悉上述交易的行業人士告訴鈦媒體App,這起投資案完成後,東芯股份會成爲上海礪算的最大股權/控股股東,礪算科技此前遭遇融資花掉的事件,與2022年疫情時期研發受阻、半導體行業下行、美國商務部對GPU的出口管制等多重因素有關。目前,礪算科技研發的首顆GPU芯片已經在流片,預計東芯股份加入後回片量產。
除了礪算科技之外,其他國內GPU和通用GPU企業內部情況也不如預期,主要還是受制於美國商務部的半導體出口管制影響,臺積電無法給企業的先進工藝訂單進行代工,而GPU自身需要高精尖工藝,加上很多都源自其他IP核做定製研發,核心技術積累羸弱。鈦媒體App瞭解到,部分GPU芯片企業已經將研發投入轉向了 AI 芯片的軟件棧、算法、零部件等不受制約的領域當中。
據電子工程專輯(EE Times)報道,Imagination首席執行官Simon Beresford-Wylie就曾表示:“中國市場比我們想象的更具挑戰性,因爲英國的出口管制制度以及中國的實體清單對我們和我們的收入產生了影響。”據悉,Imagination是中資控股的英國芯片設計公司,包括象帝先等國內80%以上的GPU公司都採用Imagination IMG B/C的 IP 核授權進行定製開發。
“國內很多企業都在採用GPU IP 授權,但這種芯片並非產業自主,而且海外 IP也很難保障國內客戶的信息安全。”GPU公司天數智芯CTO呂堅平曾對鈦媒體App表示,中國GPU賽道不能忽視“開發全自主、技術廣通用”重要性。
呂堅平坦言,廣義的GPU有三大挑戰:一是圖形的硬件基礎,二是(從手機,桌面到)數據中心等場景需要的可擴充性,三是通用計算性,這三個技術都很難。不管是GPU,還是DPU、IPU芯片,都屬於高精尖技術領域,很難用是否容易來簡單形容。
“半導體一定是一個長期技術積累,以及收割期長的產業體系,大家應該要走正確的路,不要被資本或互聯網模式帶偏。”呂堅平強調。
當前,中國芯片半導體產業整體呈現復甦態勢,但隨着產業環境變化,這一復甦也呈現出複雜性。
CINNO Research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6月,中國半導體項目投資金額約爲5173億元人民幣(含中國臺灣地區,下同),同比下降37.5%,產業投資規模出現下滑。
其中,資金主要細分流向中,半導體材料投資額降幅最大,投資金額爲668.1億元人民幣,佔比約爲12.6%,同比下降55.8%;其次是晶圓製造投資額,金額約爲2468億元人民幣,佔比約爲47.7%,同比下降33.9%;另外,芯片設計、封裝測試下降幅度依次爲29.8%、28.2%。
鈦媒體App曾獨家統計,2023年,中國已有1.09萬家芯片相關企業工商註銷、吊銷,同比增加69.8%,比2022年的5746家增長89.7%。經計算,平均每天就有超過31家芯片企業註銷、吊銷工商信息。另據鈦媒體App編輯梳理,過去五年間,國內吊銷、註銷芯片相關企業數量就已經超過2.2萬家。
資方和規模不斷收緊佈局背後,產業到底是在迴歸良性發展,還是因爲復甦不力拉低市場預期,成爲新一輪各方關注的焦點。
據中國經營報,Omdia半導體產業研究總監何暉指出,產業投資額下降與復甦並不矛盾,而且,在近年來國內半導體發展進入新型整合階段的背景下,資本在規模層面出現下降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另外,從去年開始,國家在政策和動作上釋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信號,宣告半導體行業正在進入整合期。
長期來看,中國 AI 芯片依然具有很大的市場商機。
據鈦媒體App綜合多個數據統計,2023年,全球 AI 芯片市場規模大約爲536億美元,中國和美國AI芯片市場總規模佔全球90%以上。其中,中國AI芯片銷售額約1200億元人民幣(約合165.4億美元),美國佔350億美元以上。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AI芯片營收將是2023年的兩倍以上,達1194億美元。
Gartner預測,生成式AI將從2024年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使用,2025年雲端的AI推理芯片需求會超過訓練芯片,而且需求量會增加得比訓練更快。尤其是相對於雲計算的大量推理成本投資,從不同的模型參數來看,邊緣/端側AI更加可行,設備端可支持10億~100億參數規模的模型,邊緣端可支持100億~1000億參數規模的大模型。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Roger Sheng)早前對鈦媒體App表示,有些企業現在低調、不敢做國家生意是沒有意義的,只要大規模應用、讓產品競爭力提高,美國一定會知道,它不動這家企業不是因爲企業沒有開發出AI芯片,而是因爲這家企業還沒對它構成威脅,有些企業需要調整認知偏差,只要芯片做得好,國內市場會給機會。美國的確在AI領域相對領先,但落到基礎生產力上,中國企業有很大能力去實現這些產品。
新華社曾指出,科技公司要想在大模型競爭中趕上潮流,就必須構建強大的算力設施,AI芯片正成爲瓶頸。據估算,英偉達AI芯片目前佔據全球該領域銷售額的70%至80%。
針對於美國半導體出口管制,環球時報8月31日評論稱,美國採取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限制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這可能會爲中國高科技產業帶來新的挑戰,但同時也會激發中國企業和科研機構攻關核心技術的決心和信心。美國以安全爲由,肆意割裂全球產供鏈,勢必傷害到西方企業自身利益。
“中國的 AI 大模型是從‘一無所有’再到‘自主研發’,AI 芯片也有這個堅定的信心,我們才能把AI芯片產業做起來。”盛陵海表示。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胡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