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交臺灣10年後 馬拉威把「大陸對他們的好」印鈔票上!
▲馬拉威200克瓦查紙幣上印着的是大陸援建的議會大廈。(圖/翻攝環球時報)
非洲國家馬拉威曾與臺灣有長達42年的邦交,但2007年12月馬拉威與中國大陸建交,臺灣隨後在2008年1月與馬拉威斷交,兩國外交關係宣告終止。算算日子,馬拉威已與大陸建交了10年,陸媒《環球時報》指出,這幾年來,大陸在當地援建了衆多建築,其中多個建築甚至還被印上了紙幣背景。
根據《環球時報》報導,馬拉威的「議會大廈」就是大陸援建的,這棟建築在2010年啓用,建築外部可以清楚找到CHINA AID(中國援助)的紅色中國結字樣。且這棟建築還被印上馬拉威面額200克瓦查(1美元約合715克瓦查)紙幣,成爲主背景圖;2000克瓦查的面額也印着大陸援建的「馬拉威科技大學」校園建築。
報導提到,在大陸援建的「國際會議中心」附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式小涼亭,是「當年臺灣地區領導人」訪問期間留下的建築,也是能見證那段「邦交歷史」的少數遺蹟。
報導中所指的「小涼亭」,就是1984年臺北市政府出資,在馬拉威首都裡朗威(Lilongwe)所建的「臺北公園」,裡面的「中馬亭」,當時會建設這座公園,是爲了推廣「首都外交」,也爲了紀念兩國邦誼友好。不過,相比起大陸後來在附近援建的國際會議中心,「中馬亭」顯得非常迷你,甚至有種落寞的感覺。
報導內容進一步指出,普通的馬拉威民衆對和臺灣邦交的歷史並不太在意,只有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和政府官員能說上幾句,「如今,涼亭已成爲整個會議中心的一個點綴。此前臺灣派來的農技隊和醫療隊也大多離開,只有在馬拉維(威)北部還有些許臺灣人從事咖啡種植。」
報導還提到,建交之後,馬拉威政府主動要求,要和大陸的棉業公司合作,建立訂單農業及分級管理,之後還進一步要求,希望大陸企業來馬拉威建設棉花加工企業,將棉花種植加工業作爲國家主要發展方向,「中非棉業馬拉維(威)公司將管理服務劃分成地區、縣和村三級,僱當地人做經理,負責與農戶簽訂合同,然後將種子、農具先賒賬『賣』給簽約的農戶,從種植開始提供技術指導等到棉花收穫時上門現金結算收棉。這種『訂單農業』模式提高了個體農戶種棉的積極性,也幫他們增加了收入。」
▼外交部長黃志芳與馬拉威總統莫泰加(H.E. Dr. Bingu wa Mutharika)。(圖/外交部)
臺灣早在1966年就與馬拉威建交,1967年時,馬拉威總統班達(Hastings Banda)還曾訪臺,與蔣中正會談。1995年起,馬拉威總統穆盧齊(Elson Muluzi)多次訪臺,與李登輝、連戰、陳水扁等人會談。1999年12月,馬拉威正式在臺北設立馬拉威共和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並派駐大使。
馬拉威有嚴重的愛滋病問題,兩國邦交期間,臺灣曾派出醫療團,協助馬拉威對抗愛滋病,還建立了當地第一個雞尾酒療法門診,追蹤病患,提供長期協助,起到示範性的作用,有效控制北部地區的疫情。
2007年12月28日,馬拉威國會事務部長戴維•卡聰加出現在北京,與中國大陸外交部長楊潔篪(現爲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簽署了聯合公報,宣佈兩國即日起建交,公報中還提到,「馬拉威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卡聰加與楊潔篪在北京簽署聯合公報。(圖/中國大陸外交部)
2008年1月14日,臺灣外交部宣佈與馬拉威斷交,當時的外交部政務次長楊子葆宣讀了外交部的聲明,他指出,「中國近年來謀我邦交國變本加厲,曾多次企圖破壞臺、馬關係未果,並於去(2007)年下半年開出60億美元天價利誘馬方。我政府珍視臺、馬邦誼,積極、持續與馬國政府溝通,展現最大合作誠意,惟馬方仍一意孤行,並配合中國選擇在我元首出國訪問的時刻與中國建交,這是對我國政府及臺灣人民極大的羞辱,不是一個相交42年並自詡爲民主國家應有的作法。」
2008年1月26日,中國大陸在馬拉威首都舉行中國駐馬拉威大使館開館儀式,馬拉威外長伊絲•班達到場爲使館揭牌,大陸外交部長助理翟雋最後在儀式中將五星旗升了起來。
2008年3月25日,馬拉威總統莫泰加(H.E. Dr. Bingu wa Mutharika)前往了北京,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莫泰加表示,馬中建交翻開了兩國關係史新的一頁,得到了馬拉威全國上下的全力支持和擁護,這是馬拉威政府做出的堅定不移的決定。他也強調,馬拉威將忠實地奉行一箇中國政策,積極支持中國和平統一大業。
▼中國大陸在馬拉威的大使館開館。(圖/中國大陸外交部)
▼莫泰加與胡錦濤見面。(圖/中國大陸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