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防洪 滯洪池不該是唯一解
凱米颱風雨炸中南部,高雄受傷最嚴重。陳其邁市長形容凱米像莫拉克加凡那比,但凱米並未造成中央管河川的堤防、橋樑等建造物大量破壞,或土石流堆填、淤積達數十公尺深,顯然整個集水區雨量仍不如莫拉克。
高雄水利局說,排水工程有極限,個人同意。但後續要成立自主防災社區,似乎沒對症下藥。成立防災社區充其量只是提早撤離民衆,但此次淹水似未發生如小林村撤離不及的問題。
個人觀察到高雄治水特殊的現象是廣設滯洪池。高雄在其轄管排水系統上至少已設置廿五座滯洪池,是全國之最。滯洪池是防洪手段之一,但在都會地區因土地昂貴、容量受限,勉強設置後,若再加上屈就民意要將滯洪池「多功能化」,無法專業管理是否也是此次洪患之因?
早年推動滯洪池是利用臺鹽靠海岸的公有地先開始。但都會區排水系統要建夠大的滯洪池,經費太龐大,因此要多利用大面積的公有地,否則土地取得就是困擾,因此滯洪池在區位、大小上就受到限制。
居民希望滯洪池多功能化。以爲滯洪池建好後,不但從此不再積淹水,且多了可賞景甚至水上活動的場域,環湖可散步、慢跑。其實滯洪池必須在洪水來臨前排空,以蓄納水量。滯洪池頂多數十萬立方公尺容量,乍看很多,但若集水面積大,即使排空都無法蓄納全部洪水,遑論建好後沒有好好管理維護與操作。爲了滯洪池看起來「水水的」,管理單位有及時在洪水前排空滯洪池?否則四百九十萬立方公尺是所有滯洪池總容量,不是蓄洪量。
滯洪池只是「滯洪」,要靠着與周邊排水系統連通,再把洪水排出,需要量能足夠的抽水站;這些滯洪池與抽水站需要良好維護與管理。個人好奇,以市府人力,這廿多座滯洪池及相關抽水站是如何營管呢?
滯洪池跟水庫一樣,也有淤積問題。滯洪池不但淤砂難處理,若無良好營管,一定很快壽終正寢。
推行滯洪池或許阻力較少,建置完成還可促使周邊地價上漲,更能贏得民衆掌聲。但它只是防洪手段之一,太偏愛滯洪池是否也該趁機檢討?還是都會區防洪,除了滯洪池外也已變不出新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