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

在初中時,我們閱讀的教材中大概只有4-5頁有關於明朝的歷史,而《明朝那些事兒》卻寫了整整九部,寫盡了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歡離合……寫史書的讀後感是一個很新奇的挑戰,這篇讀書後感可能有點與衆不同。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的是從1344-1644年這300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從朱元璋到朱常洛,還有近百名人的故事。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爲主線,加入了小說的寫法和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的一些評價。與其他史書不同的是,作者文風幽默風趣,那些人物穿越了歷史躍然紙上。在這九本書中,我們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見到了各式各樣的英雄梟雄、忠臣佞臣,彷彿那段時光就在我眼前浮現,就像走馬燈、放映機裡的一幀一幀。

我曾讀過《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其中的王陽明是被批評的對象。實際上,他是近代思想解放的先輩,提出了心學和知行合一,救國於危難之中,不貪圖功名,傳授心學。在寧王起義的時候,他與孫遂不畏艱難,孫遂從容赴死,將生的希望留給了王守仁。王守仁從孤身一人到最後平定寧王叛亂,實乃忠義。在短短几頁歷史書上,我看到的只有皇帝不理朝政,奸臣權蔽天下。但是在這本書裡,我發現那些東林黨,雖然代表着封建落後的思想,卻可爲國赴死。于謙、夏言,特別是楊繼盛,在嚴嵩給他升官發財的機會時,他拒絕了,用死明志,以生命爲賭注,爲天下,爲人民,爲朝廷,在黑暗中吶喊。

有人曾說:“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而我要說從古至今都沒有失去過。我從楊繼盛的故事中,看到了偉大的魄力,一度令我震撼。明知絕不可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明知九死一生,卻不可而爲之,閃爍着中華民族獨特的光輝。還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引發了我的深思,我們從古至今都不缺乏這種精神、自信。可是在這樣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並沒有關注周圍的那些閃爍微光的人,卻放大周遭的黑暗。是的,在明朝後期,我也看到了一片黑暗,有一部分講明朝的視頻中,總會寫到明朝後期流氓滿地,餓殍遍野。但那些閃爍着光芒的人,像楊嗣昌、孫傳庭等,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奮鬥到最後一刻。所以我們並不缺這些在黑暗中閃爍的光,從古至今都不缺,缺少的是我們發現他、追尋他、變成他的心。

王侯將相,風雲變幻。就像一首詩中寫的: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閱讀到後面那種無力感涌上心頭。是啊,沒有什麼事物是可以長久存在,總會有個結束的時刻,在崇禎走向歪脖子樹的時候,這本書本就結束了。但是看了後記,又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故事,徐霞客作弊導致他沒考上舉人,他就開始旅遊,最後寫了《徐霞客遊記》。他去了大明幾乎所有的地方,很多人不解,他爲什麼要這麼做。作者引用了登山家希拉里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回答:“因爲它就在那裡。”當今很多騎行的人、環球自駕的人,也會有人問他們浪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值嗎?他們回答:“很值、很有意義。”

是啊,人可能逃不過與其他人比較,妄圖成爲誰,妄圖變成誰,可是人永遠都不可能變成誰。每個人的DNA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一樣,人不可能是一樣的。有的時候我也想變成別人,我也想成爲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然後我就陷入了迷茫。是啊,我不可能是他。

經常有人在網絡上評論:“這有意義嗎?”“真沒意思。”有些人經常跟你說:“你應該怎麼怎麼樣,這是對你好。”你不應該堅持你的音樂,你不應該堅持跳舞,你不應該堅持你的愛好,你應該掩蓋自己身上的光芒。這是錯的,他們只是想讓你變成他們所想要的那個人,但你不是他,我們也不是他,大家都不可能是他。

在黑暗中也能發出自己的光芒,在大海上也能逆流前行,在大雨中也能冒雨向前,不畏困難,不怕別人的眼光,孤軍突起,做最棒的自己。迴歸到了這本書,我很贊同作者的最後一句話:“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