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丨小馬智行彭軍首度迴應IPO,自動駕駛規模化商業化前夜已至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丁莉 林曦 實習生林鈺嘉 廣州報道

只有方向盤在轉,沒有司機坐鎮,車輛穿梭於繁華的馬路上,自動拐彎、調頭、識別紅綠燈,安全並準確地接送乘客——這是小馬智行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廣州的日常運營場景。想象中的“未來式”已經成爲生活現實。

近期,無論是如祺出行的港交所成功上市,還是蘿蔔快跑在短視頻上的大量傳播,亦或是文遠知行的IPO即將開閘,都讓資本市場爲之沸騰,也讓智能自動駕駛這一概念進一步走近普羅大衆。

資本和科技的加速背後,必定有政府政策的助力。在智駕先試地的廣州,不久前將《廣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條例(草案修改稿·徵求意見稿)》掛網,擬於2024年8月進行第二次審議,並提交表決。據瞭解,該條例擬支持智能網聯汽車在高速公路、機場、港口等交通樞紐以及城市公交、出租車等出行服務場景的應用。

作爲廣州自動駕駛的主力軍,創立於2016年的小馬智行是自帶光環的獨角獸,聯合創始人CEO彭軍和CTO樓天城在業界赫赫有名,成立兩個月便獲得紅杉中國和IDG資本投資。目前,公司估值超85億美元。

“作爲廣州南沙首批科技企業‘原住民’,選擇南沙作爲小馬智行中國總部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場景,當時南沙是全國第一個全域開放給自動駕駛的行政區,這一場景很重要,沒有場景的話就沒辦法驅動各種測試。”近日,圍繞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的難點和堵點,在社會上引發的爭論,IPO以及出海等熱點話題,小馬智行聯合創始人兼CEO彭軍接受了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的獨家專訪。他表示,智能駕駛已經到了規模化商業化引爆前夜,要將“南沙經驗”複製到全國各地。

智駕水平已到人類司機十倍以上

《新粵商》:當年是在什麼契機下成立了小馬智行?

彭軍:2016年,正值AlphaGo戰勝圍棋界最傑出選手的時刻,這件事使我真正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技術開始走向成熟。在當時,我開始思考駕駛工作是一個非常乏味與重複性很高的事情,能不能通過AI將人類解放出來,我深信這是一個技術真正能爲社會產生巨大價值的事情。

所以我想,就集中圍繞自動駕駛技術創辦一家公司,快速推動這一事業發展。我的合夥人樓天城作爲一個編程界的天才、“大牛”,我們有相同的理念,認爲產品要有實際應用、產生價值。所以一拍即合,共同創立了公司。

《新粵商》:公司初期如何融資?碰壁了怎麼辦?

彭軍:在公司創立初期,我們就樹立了要將自動駕駛技術真正實現並打造成一家公司的目標。可以說,公司一路走來是持續升級打怪、尋找突破、持續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我們或許缺乏商業講故事的經驗,但投資人能夠感受到我們想要做成自動駕駛的決心以及熱情,一路走過來也打動了二三十位投資人。但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投資人數量或許可達成百上千,有些合作了,大部分沒合作,這也很正常,不同階段有不同理念的投資人,我更願將他們視爲合作伙伴,是一同攜手共進、相互理解的過程。

《新粵商》:IPO進程如何?

彭軍:研發型的公司其實很需要資本支持,融資就是和資本市場的共贏,有了資金的支持公司才能夠做得更好,創造出更多更優秀的產品,有了更好的產品又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投資人支持,這是正向循環。我們IPO拿到了一些批准以及流程,整個過程也跟資本環境相關。

《新粵商》:從L2級到L4自動駕駛,小馬智行走了多少年?自動駕駛最核心的是什麼?

彭軍:差不多花了5年時間。目前我們的Robotaxi已覆蓋南沙全域803平方公里。

自動駕駛核心問題肯定是安全。小馬智行已積累了超過3600萬公里的自動駕駛路測里程,無人化測試里程也達到了400萬公里,我們的車身360度都設有傳感器,激光雷達、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多傳感器融合,疊加可靠的算法支持,能夠識別行車過程中遇到的車輛、行人等各種物體,數據實時採集也有助於事故後的責任判定;車輛還能夠完全按照周邊車流速度、路段限速要求等來行進。

我們在一系列不同的城市和道路條件,以及不同天氣狀況下進行測試,以確保自動駕駛系統能夠適應各種複雜的環境和情況。除了真實道路測試,我們還進行了大量的虛擬仿真測試,通過虛實結合,共同驗證技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新粵商》:小馬智行要怎麼樣讓用戶相信無人駕駛的安全性?

彭軍:絕對安全和感受安全是兩回事,信任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這方面我們分了好幾步。一開始,我們的自動駕駛車輛會配備安全員,就是爲了給用戶更多的信心;後來,安全員被從主駕挪到副駕;到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去掉安全員。

另一方面,要通過數據說話。我們經常說老司機開車放心,那對於無人駕駛,什麼是老司機?我們會看剎車是不是更少、轉彎是否絲滑平穩,在所有這些技術產品方面設了一套完備的可量化指標,然後拿着這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數據,來評判這個“虛擬司機”。目前,“虛擬司機”安全性已經達到了人類司機的10倍以上。

新技術會帶來新就業和需求

《新粵商》:無人駕駛在資本市場火爆,但也存在爭議,你怎麼看這些爭議?

彭軍:首先,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達到了這一階段,才引發瞭如此廣泛的討論和熱情。可能三四年前,大家對自動駕駛也感興趣,但更多的是探討,而這次的引爆我認爲是真正有產品在路上投入使用,越來越多人可以親身體驗,同時也預見到,規模化商業化的前夜已經到來。

這種大規模的新技術的出現,總會伴隨着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以及變化,而整個社會總會迎來新的就業環境和需求,從而創造新的就業。對個體而言短期之內會帶來衝擊,但這件事情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隨着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新的就業機會也會隨之出現,最終將實現平衡。

《新粵商》:小馬智行目前的商業化盈利處於什麼階段?

彭軍:盈利便是“開源+節流”。一方面,我們期望Robotaxi能提供更好的體驗,使用戶更願意選擇並支付費用;另一方面,通過與車廠的緊密合作,我們能夠迅速降低成本,這樣很快就能達到平衡點。

在商用方面,我們已經在廣州投放了100多輛Robotaxi,從實際運營來看這一數量目前仍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目前每輛車平均每天差不多有15單。

《新粵商》:未來有沒有計劃覆蓋更廣的地方?出海進展如何?

彭軍:目前小馬智行在北上廣深等多個城市都有運營。我們已實現0到1,1到10了,接下來的關鍵是如何將“南沙經驗”複製到全國各地。

關於自動駕駛技術是否能夠覆蓋到二線、三線甚至更多的下沉市場,從資源上講,我認爲在一些大城市或具有影響力的地區,讓無人駕駛更容易快速被大家接受;同時從技術角度來看,只要汽車產量還在增加,規模化生產有望實現,我們就能走得更遠。

說到出海,其實現在中國自動駕駛公司赴海外“掘金”,更多不是爲了爭奪市場份額,而是一個“教育市場”的過程。在中國技術出海過程中,海外客戶也會來到中國調研。當他們坐上我們的車、體驗到我們的技術時,對我們的成熟性、規模化和安全性也會有更深的認知。

《新粵商》:不少新能源汽車也在做自動駕駛,它們是小馬智行的對手還是友商?

彭軍:從長期看,新能源汽車公司肯定是友商。我們目前也跟廣汽豐田、豐田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一起推動下一代車輛的量產,簡單來說就是加裝上小馬智行的技術。一般一輛車花1周到10天就可以改裝完成。

從競爭上來看,新能源車廠更多地專注於開發高級輔助駕駛技術,它們的出發點在於讓車的駕駛更加舒適,讓駕駛員能夠休息一會,其本質仍然是賣車。這與我們不同,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完全無人駕駛,真正利用“虛擬司機”讓出行更加便捷。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的商業模式更多側重於出租車和網約車等服務。

但總的來說,整個行業尚處於早期階段,競爭還未到來。我更傾向於將所有的自動駕駛公司看做合作伙伴,目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合作共贏、共同推動這一事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