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年底成立共同體 2030年前成第四大經濟體
東協(ASEAN)十國領導人22日早上籤署了《吉隆坡宣言》,將在年底正式成立「東協共同體」,透過互助以縮小彼此間的發展差距,以經濟、政治及安全和社會文化爲三大支柱,將通過簡化通關手續、部分勞動力流動自由化等需求,提高東協作爲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的魅力。
東協峰會18日到23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登場,各領導人22日早上籤署了《2015年建成東協共同體吉隆坡宣言》和《東協邁向2025年吉隆坡宣言:團結奮進》,宣佈東協共同體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同時設立2025年東協的發展路線圖。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在簽署儀式上宣佈,「今天我代表參加第27屆東協峰會的各成員國,在此宣佈共同體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
隨後,納吉致辭時表示,在東協自貿區框架下,各國目前已經基本上消除了關稅壁壘,這意味着東盟區域內的製造業將會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但同時,東協各國還需要進一步消除仍然阻礙經濟發展的壁壘,深化合作以拓展更廣闊的經濟前景。
納吉說,「目前我們需要保證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單一市場和產品基地,以實現更加自由的商品和服務流通,爲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統一的標準,更加廣闊的互聯互通,以及消除阻礙我們經濟增長與投資的壁壘;預期東協整體GDP在2020年前能夠達到4萬7千億美元,有望在2030年前成爲世界第四大經濟體。」
東協1967年在曼谷成立,當初只有5個成員國,共同體成立後,東協將進入關係深化的新階段。東協共同體以經濟、政治及安全和社會文化爲三大支柱。在經濟方面,到2018年將取消區域內全部關稅。共同體將通過簡化通關手續、部分勞動力流動自由化等提高東協作爲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的魅力。
東協共同體還將在政治領域強化整合,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發言權。但是東協的決策以「全體成員國一致」、「不干涉內政」爲原則,共同體的成立能對政治整合產生多大效果仍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