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調查:5成自我傷害青少年 曾遭受網路霸凌

董氏基金會連續第4年響應,「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推出全新宣導短片、宣導手冊,並與全臺多所學校合作宣導。記者賴昀岫/攝影

網路霸凌議題日益嚴重,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網路霸凌對青少年的生活、情緒,甚至自我傷害都有影響,更有約5成有自我傷害經驗者,在過去1年內曾遭受網路霸凌,兒童心智診所醫師黃雅芬說,憂鬱和焦慮症狀在青少年時期相當常見,對身心發展同樣處於關鍵又有挑戰性的時期,網路霸凌是兒少身心失調與精神疾病的重要相關因素,彼此互爲因果,需要所有大人一起協助。

透過社羣平臺分享自己的生活與觀點,幾乎已是現代青少年的生活日常,隨之而來的是對情緒的影響,甚至形成網路霸凌事件。每年6月第3個星期五是「國際停止網路霸凌日」,董氏基金會連續第4年響應,推出全新宣導短片、宣導手冊,並與全臺多所學校合作宣導,今年也請藝人威廉(廖亦崟)共同呼籲,提醒青少年在社羣互動時要建立自己的界線,以保護自己的身心。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基金會先前依據「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進行約2000人問卷調查,發現過去一年曾遭受網路霸凌的青少年,後續對生活、情緒,甚至自我傷害都有影響。

葉雅馨指出,過去一年曾經被網路霸凌者中,近半年「總是/經常」感到壓力影響到自身生活的比率高達50%,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的14.6%;最近一週感到「持續悶悶的需主動求助」的比率爲37.1%,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的8.5%;最近一年「總是」出現自傷或自殺企圖的比率有17.2%,高於沒有被網路霸凌者的0.9%。

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所長黃雅芬說,網路使用跟霸凌問題不容易解決,因爲孩子好像在家裡或定點,但腦部或心理出了遠門,甚至可能不知道網路另一端連着的是誰,小朋友光是要辨別對方是誰、談話內容等都有難度,更何況是在遭受身心壓力時,一定需要身邊大人幫忙。

大人能做的就是多關心,黃雅芬提到,可以觀察孩子有沒有出現生活或學習上的變動,如睡眠、飲食、人際關係等,或對本來有興趣的沒興趣,甚至出現社會退縮、自我放棄、自我攻擊或傷害等,一但孩子有身心症狀,大人要營造好信任關係,孩子纔可能敞開心房尋求協助,利用人際關係與情緒控管等自我保護優勢,一起幫助孩子。

黃雅芬說,通常遇到一個事件或衝擊,多數人可以在1至2周後比較平息,如果超過這段時間仍有很大影響,早點開始就醫也沒有關係,早點處理是好的,因爲未成年不太能自行就醫,醫療端比較常遇到家長帶孩子來,學校端比常見的,則會是孩子自行尋求協助,可能不見得想讓家長知道等。

疫情期間線上上班上課,是否讓相關情形加劇?黃雅芬指出,研究數據上的確有這樣的趨勢,尤其青少年喜歡往外跑,如果社交或學習場域都被阻斷,但孩子還是有社交需求,就會轉到網路上 ,但網路上不確定性太高,有些人會隨機散發負能量,孩子容易受波及。

對於陪伴孩子用3C,黃雅芬提醒,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最好還要訂定使用約定,當家中有其他成年家人時,彼此最好有共識,一起執行孩子的3C使用約定,如果孩子不願意配合,家長可以以健康原則爲主要訴求,讓他們理解要以健康爲節制,或使用彈性總量管制,例如不影響睡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