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霸凌調查曝光!2成學童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由14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兒童權利公約聯盟8日公佈小六學童霸凌行爲調查結果。(蔡佩珈攝)
由14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兒童權利公約聯盟8日公佈小六學童霸凌行爲調查結果,發現約2成兒童既是霸凌者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霸凌行爲可能來自受霸凌的經驗,呼籲深入瞭解兒童的創傷經驗,並落實輔導先行,重視每一位霸凌事件的兒少心理健康。
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與臺灣好鄰居協會合作,在2022至2023年間,蒐集19縣市國小6年級學童問卷,調查發現,36.4%學童曾遭受霸凌、46.1%有霸凌經驗。
臺大兒家中心執行長吳佳芸指出,即便65.7%兒童稱會安慰被欺負的朋友,也有56.7%兒童表示會將被欺負的情況告訴老師,但高達18%兒童表示「看到有人被欺負也當作沒看見」、「有人被欺負的情況下,什麼也沒做」,更有9.1%的兒童選擇加入霸凌的行列。
她也表示,調查顯示,如果學童被霸凌,較可能加入霸凌行列,約2成兒童既是霸凌者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霸凌帶來的心情、內心、行爲問題及自殺意念,也以遭受霸凌且霸凌他人的組別中情況最爲嚴峻。
進一步細看遭受霸凌且霸凌他人的兒童樣態,他們比起無霸凌經驗的人,男性比例較高,整體的課業成績也較差,不過居地區地與家庭型態沒有顯著差異。
吳佳芸強調,霸凌受害者也可能成爲加害者,其霸凌行爲可能來自受暴的經驗,應深入瞭解兒童的創傷經驗,積極與孩童開啓反歧視、反霸凌的對話,避免霸凌事件的惡性循環。
兒童權利公約聯盟則表示,過往校園霸凌處理過於着重調查,把校園變法院,今年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融入「創傷知情」概念,納入輔導先行,建議學校落實並關注每一位霸凌事件中的兒少心理健康,並改善霸凌引發的恐懼、對立與權力不平衡的敵意環境,使兒少學習勇敢正向迴應衝突事件,營造健康友善校園。
兒童權利公約聯盟還提到,當孩子缺乏知覺自我內在需求,也未獲得大人的引導和支持時,霸凌者可能會透過攻擊行爲宣泄壓力,受霸凌者則因爲害怕向外訴說的後果或缺乏向外求救的管道,委屈忍耐,大人與教師應教導孩子認識自我、情緒和人際互動,鼓勵孩子勇敢發聲,並練習面對生活的困境和挫折。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勇於求助,遠離網路霸凌!檢舉網路霸凌iWIN熱線:02-2577-5118、教育部反霸凌投訴專線: 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