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 該教育的是政府官員
(路透)
競速滑冰運動員黃鬱婷身穿中國運動員送來的國家隊服裝引發爭議,轉移了人們對臺灣參加北京冬奧會上更重要問題的關注。
事實上,在國際體育比賽中,運動員或球迷交換具有本國國家象徵的服裝、別針、球衣或其他紀念品是一項傳統。對此的批評很少見,無論是在冷戰期間與蘇聯或東歐國家運動員一起這樣做的西方國家運動員,還是最近在2018年冬奧會上朝鮮和南韓之間的合作和友好。
時代力量高雄市議員林於凱在臉書上發文稱,臺灣奧運健兒應在出發前接受有關此類問題的「行前教育」。雖然國家隊運動員應該接受有關主辦城市安全問題或(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間)公共衛生問題的培訓是可以理解的,但林議員的建議產生了幾個問題。
首先,中華臺北奧委會是否有能力提供這種教育,還是應該由陸委會或國安局等更合適的中央政府機構提供教育?這種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如果臺灣選民在下次選舉中選出不同政黨的候選人,會不會有很大的改變?是在奧運會之前才需要教育,還是臺灣運動員每次參加海外體育比賽都需要接受教育?教育會專門針對如何與中國運動員互動,還是也適用於其他國家的運動員?教育是可選擇的還是強制性的,不參加課程的運動員會受到什麼處罰?例如,會被禁止參加體育比賽嗎?
這種教育具體應該建議運動員不要做什麼?不交換衣服或其他紀念品?不戴他國的帽子或球衣?不像黃鬱婷那樣穿着他國的衣服拍照?不能與其他國家的運動員握手、拍拍肩膀或擁抱?
歸根結底,關於黃鬱婷的討論,是轉移政府如何處理臺灣參加北京冬奧這一更重要問題。2015年7月31日北京被選爲2022年冬奧主辦城市,也就是說,2016年1月當選、5月上任的蔡英文總統政府經過多年籌備, 臺灣隊的參賽政策仍然模糊,無論是運動員抵制、外交抵制、運動員行前教育與中國運動員互動,還是臺灣隊是否參加開幕式進場儀式(體育署似乎猶豫不決)。臺灣並沒有在這些問題上起帶頭作用,也沒有贏得臺灣經常提到的「志同道合的國家」的欽佩,而是搖擺不定。拜登政府組織了一場其他國家很少支持的外交抵制(有些支持一半,避免用外交抵制一詞),而拜登政府仍派官員陪同美國代表團出席開幕式。在去年東京夏季奧運會之前,因運動員的旅行條件不如中華臺北奧委會官員的旅行安排豪華而引發爭議時,蔡總統不得不親自幹預。對於北京冬奧會,再次存在規畫爭議。
這很重要嗎?有人可能會說,黃鬱婷或掌旗進場儀式的爭論,最終無關緊要,重要的是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表現。不過,無論是國際體育賽事,還是臺灣的國家安全,都不應有規畫失誤的餘地。(作者爲前美國共和黨亞太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