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無力迴天:高合如何離場?

新勢力,一個在汽車行業變革轉型之時率先衝進風口的羣體,如今面對激烈內卷,又成爲了最先倒在前面的那一個。第一波加入牌局的新勢力留在牌桌上的已經不剩幾個,在這個龍年春節假期的一頭一尾,高合又成爲了行業關注的重點。

對於高合來說,之前其實就已經不斷傳出來閉店、供應商討薪等負面消息,那麼2月7日的員工大會通知像是對此前消息的印證,其內容是1月的工資無法按時發放、2023年年終獎取消、建議員工自尋出路。

假期過後開工的第一天,不同於其他品牌的幹勁十足,高合召開內部會議宣佈即日起停工停產6個月。至此,我們也似乎看到了高合在汽車市場的最終結局。

之前一提到高合,在搜索引擎上面聯想出來的詞條基本上是“高合爲什麼能賣得這麼貴?”、“爲什麼高合能夠受到資本青睞?”如今系統聯想到的詞條又多了幾個:“高合是下一個威馬?”“爲什麼高合不行了?”

初代新勢力僅剩蔚小理苦撐

這幾年汽車市場不光是能源變革的時間段,更是對新勢力車企進行大清洗的階段。高合這個品牌其實在新勢力當中算是一個標籤比較明顯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品牌,其具備很多新勢力造車的一個特徵,比如說個性、新奇、衝擊高端、打破定價格局等等。

2017年,此時正值國內新能源市場爆發增長的階段,曾在上汽集團、上汽通用等知名汽車公司擔任高管的丁磊決定創立一個豪華電動品牌,可能是與“下週就回國”的賈老闆是好友關係,於是我們見到了高合這樣一個陌生帶有一絲熟悉的全新品牌。

電動、互聯網,這是這個品牌打造產品圍繞的兩個重點,這個思路其實放到現在來看沒有什麼毛病,也是衆多新勢力的一貫套路。不過這兩個點究竟能不能幫助新勢力品牌成功上位高端豪華品牌?

這是一個契機,但是面臨以下幾個問題,能不能確立核心優勢形成壁壘?因此而來的高價能不能讓消費者買單?

核心技術,這其實也是新勢力品牌想要衝擊傳統高端品牌,樹立一個高定價的資本。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的這些豪華品牌不也就是靠着車標來賺錢,新勢力的體驗和創新完爆這些傳統豪華車,而且這些老牌子都是老掉牙的傢伙。

不可否認豪華品牌現如今的產品價格上面有着比較高的品牌溢價,但是也絕沒有像以上這樣被人說得那麼不堪。其在研發能力以及對於前沿技術的應用上面其實都走在了行業的前列,可能是價格的因素沒有讓更多的受衆去了解到,比如說現在熱度較高的補能以及駕駛輔助。

這個時候再看高合,對於目前的新勢力品牌來說,核心技術有這麼幾點:高壓平臺、科技硬件堆砌、智能駕駛自研,但是在高合的的高定價背後,並沒有看到這些核心優勢的集中展現,如果說這是一臺有趣的玩具,這很符合,但是若稱其爲幾十萬的豪車,可能還差點意思。

說白了,又回到了那句被說爛了的話:“新勢力到底是在造車還是搞噱頭?”你不能說僅僅是用一種新的開門方式去打開一個新的市場,如果這樣的創新就顛覆了市場格局,且不說這個市場完蛋了,甚至可以說這個行業算是沒什麼希望了。

其次,新勢力作爲汽車市場的新品牌,你進入到市場之後帶來這樣的定價,消費者究竟認不認,如果說30萬都是一個認知的門檻,那麼七八十萬這樣一個定價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不是天價?這是很多新勢力品牌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結合前面提到的這些技術,在沒有形成壁壘之前,高價位的底氣又從何而來?

高合在2021年的銷量爲4237輛,2022年爲4520輛,2023年全年銷量未公佈,不過2023年的銷量主體逐漸從HiPhi X、HiPhi Z變成了Hiphi Y,如果說之前賣均價七十萬的車還能夠讓財務壓力少一點,現在賣三十多萬的車那隻能是自身回血無力了。

這時候可能會想起來去年高合與中東土豪談的400億合作,現在高合的問題不就是沒錢了嗎?這錢到位不就活過來了嗎?但是這項合作的前提是銷量呈現出積極態勢,現在的情況就是這筆錢一分沒到。

歸根結底,高合的問題就是沒有銷量讓品牌實現自身回血,這也是目前新勢力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之一。造車燒錢,這是必然,尤其是這些初出茅廬的新勢力品牌,但是價高、缺少核心技術賣點、難實現自身回血,這讓高合這類新勢力品牌陷入了一個負面的循環。

缺乏狼性的團隊註定了今天

高合在進入市場之後確實增添了一定的新鮮感,不過對於現在這種卷技術的車市來說,高合的光鮮似乎停留在了表面,而且對於這樣一個往上衝的品牌來說,背後整的運營似乎並沒有跟上腳步。

有時候覺得它像走互聯網路子的品牌,但是有時候又有點傳統車企的意思,對於這樣一個應該走高調路線的品牌,起初並沒有讓其獲得足夠高的曝光率,甚至這幾年下來,這個品牌的知名度更多還是停留在汽車圈子裡,而沒有向外進行擴散,可能知名度還不如停留在美國小作坊裡面的法拉第未來。

與此同時,身爲傳統車企出身高管在品牌應對一些突發事情上也顯得經驗不足,甚至是缺少一些圓滑與老練。比如最早高合成爲了“行走的直播間”,在法規約束下去打了一下擦邊球,並且沒有對用戶進行相關的操作普及。

就像前面所說的,創新的形式其實並沒有從核心出發,還觸及到了消費者逆鱗,讓用戶極爲看重的個人隱私被忽視、輕視,這對於打造整個產品的團隊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幼稚的錯誤,對於處在起步階段的高合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再有就是後續產品鋪開的過程,據高合直營店相關人士稱,高合最初進入市場的時候其實是很快就吸引了一部分的受衆,這類消費者對於品牌的理念很認可,算是品牌方眼裡的優質客戶,對首款車型HiPhi X很買賬,這也讓當時門店的平均成交價格超過了70萬。

但是在HiPhi Z之後,高合的勢頭開始往下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臺車的發佈與後續銷售環節脫節,直營店裡沒有展車,銷售也沒有完整的產品培訓,這就導致消費者是看PPT來決定自己買不買車,賣車的說不明白,買車的看不明白,從上市到交車中間經歷了半年的時間,本就小衆,再加上整個銷售環節跟不上,於是讓消費者離品牌越來越遠,品牌的熱度也隨之下降。

除了產品之外,還有品牌的經銷商體系,據悉,高合在國內部分地區的交付中心遲遲不能落地,而且一些地區的門店也在近期相繼關門,這種現象其實對於銷售汽車這種大宗商品來說會帶來很負面的影響。就算是買這種車的人不差錢,但是這種沒底的事情還是讓人心裡不痛快,再加上現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也沒有人願意主動去當韭菜任人宰割。

同時高合直營店相關人士稱,在高合開放經銷商渠道之後,也讓整體的銷售體系變得混亂起來,比如將車輛低價批發給經銷商,進而用低價刺激市場,但是在直營體系裡面卻對價格有着嚴格的把控。

整體來看,這個直衝豪華的新勢力品牌可能僅僅是表面光鮮,它還不同於之前倒下的一些純湊數的新勢力品牌,它起碼是讓人看到了新勢力品牌去衝擊高價位市場的希望,但是從內部的體系,產品的發佈與銷售,網絡的佈局這些點上,並不知道需要怎麼做或者說是怎麼做好,而這對於一個造車品牌來說,重要性並不亞於產品本身。

高合之後下一個是誰?

後續市場上能活下來的品牌,一隻手可能就數的過來,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誰在自說自話,而是一個血淋林的事實。不然我們也不會看到現在這麼多的品牌都殺得刺刀見紅,拼個你死我活,無外乎是要鑽到行業的頭部,以確保自己能夠在後續的車市活下來。

怎麼活?現在的辦法好像就剩下了放下身段。衝擊高端化是美好的預期以及未來的期望,但是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則是扭轉各自頹勢的市場換量。

就拿現在的蔚小理舉例子,這裡面蔚來可能是最想往高了衝的,去年發佈了旗艦轎車ET9,想去搶BBA的核心根據地,但是2024年的重點則是賣車,賣不出去啥也不是,子品牌阿爾卑斯的任務便是如此,畢竟只有市場站穩了,纔有起跳衝高的動力。

再有小鵬,之前的小鵬也是在積攢了一定的能量之後想要直接衝高,但是現實直接給了清脆的一巴掌,於是後續小鵬G6的出現便宣佈其放棄衝高,先穩定住20萬級這一市場,銷量困境對於新勢力品牌來說最爲致命,並且銷量幾乎左右了新勢力品牌是否能夠立足於市場。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個初入市場的品牌再怎麼講故事也不如銷量數字不斷攀升來的實在,更多的銷量就意味着更多人對於產品與品牌的認可,高銷量纔是建立消費者信心的關鍵,尤其是現在這種新勢力接連倒閉破產的環境之下。

這時候可能就理解了理想爲什麼每週就發佈銷量這件事情,不斷的去強化銷量在消費者腦海中的印象,那麼十幾的效果也很明顯,現在的理想已經拉開了和蔚來小鵬的差距。那麼這就意味着想要衝擊高端的新勢力在國內市場沒有活路了嗎?並不是,只是這條路很窄,且不僅僅需要依靠自身。

細數全球範圍內很多高端品牌,很多都有着比較“坎坷”的經歷,畢竟高端就意味着小衆,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資本的協助,現在的很多高端豪華或是小衆品牌都已經被大集團收購,比如大衆集團、通用集團、寶馬集團、STELLANTIS集團等等。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品牌要不在歷史上面有着足夠的傳承與文化積澱,要不則是在一些細分的領域能夠做到頭部。這個時候,再依靠一些大集團的資源,比如現在有的小衆品牌就會將大集團的發動機這種核心部件直接拿過來進行自己的調校便裝車,算是一種互補與雙贏。

小而美,這是這類品牌生存的關鍵,又想衝高又想走量放到現在其實並不現實,尤其是現在這種新入局的品牌,光是產品的立項、研發、測試、驗證這些環節所需要的鉅額經費就能讓人頭疼不已。

包括現在大廠的路子就是銷量賺錢、搞研發、上新產品這樣幾個步驟來來回回滾動起來去維持正常運轉,對於小廠來說,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路徑出現裂隙甚至直接斷裂。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想做高端?給資本展示一下自身的拿手絕活,然後背靠一個認可你品牌理念的、願意給你投資的大廠,這可能是現如今高端電動車或是新勢力的僅有的生存方式,不然的話,還是踏實搞銷量更爲現實。【iDaily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