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買菜紐交所敲鐘 生鮮電商迷局待解

生鮮電商到底能不能賺錢?爲什麼帶着虧損的鐐銬還難擋上市之路?圈了錢後會怎樣?

作者 |列聞

“菜籃子”生意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做。

繼每日優鮮6月25日率先登陸納斯達克,4天后,另一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在紐交所敲鐘。而此前6月8日,兩家公司是同時遞交的招股書。雖然同步上市被津津樂道,但兩位選手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卻都不盡如人意。

每日優鮮美股上市首日破發,收盤跌幅達到25.60%。隨後股價依然跌跌不休,至29日收盤,已跌去超過三分之一,市值僅剩20億美元——3個交易日其市值蒸發了約66億元人民幣。受每日優鮮影響,叮咚買菜把發行價定於底價,募資規模縮減七成,這才避免破發命運。但上市當天一度跌到發行價以下,收盤報23.52美元,微漲0.09%。

互聯網界流傳“得生鮮者得天下”。但多年來零售行業的風口不斷,生鮮電商至今難賺錢,更在“第一股”就開始讓人失望。相信很多人心裡有疑問:生鮮電商到底能不能賺錢?爲什麼帶着虧損的鐐銬還難擋上市之路?圈了錢後會怎樣?

黑馬

2020年以前,大部人對叮咚買菜幾乎沒有認知,它只是蟄伏在上海的一家即時生鮮電商。在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永輝超市等巨頭包圍下,叮咚買菜存在感極低。

但其實在2018年,叮咚買菜僅8個月時間就不聲不響連續完成了6輪融資。有人感慨,生鮮零售市場上終於又衝出一匹黑馬。

盒馬鮮生當時接受採訪時說沒聽過叮咚買菜,半年後,又對媒體說感受到了威脅。就像當初在巨頭夾縫中兇猛生長的拼多多,人們都在興奮地等待下一個生鮮版的拼多多。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催生了人們線上買菜、居家做飯的習慣,也帶火了生鮮電商們,叮咚買菜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當時北京很多小區已經戒嚴,大家都儘量減少外出的次數。這個時候,很多小區門口出現了若干拿着綠色購物袋、穿着綠色馬褂的地推員,他們從早到晚向出入小區的人員推銷,掃碼叮咚買菜就送雞蛋的活動。此舉吸引了不少人,效果立竿見影。2020年春節期間,叮咚買菜每天增長用戶約4萬人、大年三十訂單量環比增長超300%。

正是疫情期間的突出成績,爲叮咚買菜爭取到了不少“補給彈藥”。2020年以來,叮咚買菜已經獲得3輪融資,融資額超10億美元。公司也成功走出長三角,在全國快速擴張。

2020年上半年,叮咚買菜開啓燒錢模式。在各大app、小區電梯裡都能看到叮咚買菜那扎眼的以綠爲主色調的廣告牌。這只是燒錢的冰山一角,更誇張的燒錢部分,其實是不顧經營效益地擴城開倉。

但依靠賣菜這個低毛利的生意,難以支撐叮咚買菜沉重的前置倉模式。

對於前置倉模式的成本,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樑昌霖表示:“倉的建設成本,倉的水電費,倉內的分揀員、安全員、品控人員,配送到家的成本,以及退換貨,所有的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例約爲15%。現在經營好一些的社區店能做到15%到20%,因爲社區店房租比較貴,要招聘店員,要考慮顧客進店的環境舒服等因素。”

擴大規模本身沒有錯,但是需要首先搞清楚擴規模的目的是什麼?很顯然,叮咚買菜2019年淨虧損18.7億元,2020年淨虧損31.8億元,如此換來的規模,遠遠談不上真正的商業價值。

有了每日優鮮的教訓,不少本來打新叮咚買菜的股民紛紛撤資,逼得叮咚買菜不得不“砍”掉近七成募資額,從原先計劃發行的1400萬股降到370.2萬股美國存托股票(ADS)。並將發行價定在指導區間最低價,最終融資不到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

對叮咚買菜來說,IPO募集的這點錢連營運資金都不夠。今年一季度,叮咚買菜總運營成本和費用高達51億元。

樑昌霖此時放話:我們上市不爲圈錢。“公司從二級市場拿錢不是那麼迫切,上一輪融了10.3億美元,現金流充裕,二級市場要融多少錢對公司而言很靈活。如果市場特別好,價格、價值可以掛鉤的話,叮咚買菜多融一些;市場不是很好,價格低於應有的價值那就少融一些。”

叮咚買菜首席戰略官俞樂則憤憤不平:“此次IPO受到友商莫名攪擾。”

叮咚買菜上市首日,雖然盤中驚險,一度跌破發行價,但最終收盤還是稍微穩住了陣腳,微漲0.09%,市值定格在55.43億美元。

但是,股民們聽到樑昌霖的話能淡定嗎?不爲圈錢,爲哪般?不圈錢,從哪裡來錢?

入局

生鮮電商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16年前。2005年,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易果網創始人金光磊剛剛接觸生鮮行業時,他和同伴核心做的其實只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把一箱箱水果打開,壞的拿出來,替換一個好水果進去;第二件事,送貨上門。

彼時,淘寶、京東商城等爲代表的零售電商剛成立不久,物流、支付等配套體系尚不完善,前期不斷虧損。爲此,易果網沒有急於營銷投放,而是選擇自建冷鏈物流。

2008年,主打綠色有機食品的生鮮電商“和樂康”和“沱沱工社”相繼成立,以無污染、無激素、無農藥作爲產品賣點。雖然產品質量較高,但高昂的價格,難以吸引大批消費者買單。

直到2013年,阿里、京東等巨頭開始入局生鮮電商賽道,盒馬鮮生、7FRESH等相繼涌現。此外,在巨頭的支持下,本來生活、我買網、易果生鮮、食得鮮、百果園等多家生鮮電商平臺的價格戰也在不斷上演。2018年底開始,越來越多的生鮮電商資金鍊發生斷裂,黯然離場。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只能宅在家中,出門採購的次數大幅減少,疫情期間的流量紅利解決了生鮮電商長期存在的購買頻次低、客單價、復購率等問題,也爲生鮮電商探索可行的盈利模式提供契機。

此時,資本與規模成爲生鮮電商發展的雙刃劍。

生鮮電商靠什麼掙錢?低廉的菜價?驚人的拉新補貼?還是強勢的地推和密集的前置倉點位?都不是。這些都是燒錢的大頭。規模越大,成本越高,燒錢越多。

叮咚買菜成立於2014年,發展到2020年,其前置倉總數從600多家增長到超過1000家,佈局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寧波、北京等地。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叮咚買菜服務範圍覆蓋29個城市,擁有950個前置倉。

有人給叮咚買菜算過一筆賬,叮咚買菜只有在單倉日均訂單量達到1500單的情況下,客單價達到66元,或者毛利率達到30%時,才能實現盈利。實際情況卻是,叮咚買菜2019年和2020年的毛利率分別爲17.14%和19.68%,而其2021年第一季度的客單價卻已回落至54元,再加上該季度高達39%的履約費用率,這意味着在履單利潤層面就已經是虧損。

叮咚買菜固然不是個例。

同期上市的每日優鮮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爲35.47億元、60.01億元和61.3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營收爲15.3億元。淨虧損方面,每日優鮮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淨虧損分別爲22.32 億元、29.09億元和16.49億元,2021年一季度淨虧損6.1億元。

某電商大數據庫顯示,在2016年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只有4%持平,88%虧損,且剩下的7%還是鉅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每日優鮮、叮咚買菜也不例外,同樣處於虧損狀態。

近兩年來,每日優鮮已經放棄規模擴張,開始轉向降本增效,試圖爲前置倉模式規劃一個漂亮的盈利數據;而叮咚買菜顯然還沒有放棄廣開倉店的路徑,仍在一二線城市積極佈局。

每日優鮮在追求精細化運營的過程中不斷收縮規模,甚至開展B端業務,看似多元化發展,但仍面臨兩大考驗:新業務是否能成?老業務的市場份額如何保住?

樑昌霖曾公佈過一個盈利模型:經營一年以上、日均單量1000左右、客單價達到65元的前置倉,才能實現盈利。而從目前平臺公佈的數據看,距離此盈利線仍有一段距離。

前景

國內生鮮市場規模5萬億,場內玩家都在找各自的出路,阿里、騰訊、京東、美團對其投資或旗下平臺都有流量支持。

在這種背景下,叮咚買菜顯得有點“孤軍深入”。對其而言,遲遲無法找到盈利模式,缺乏持續發展的商業邏輯。現在的叮咚買菜無疑騎虎難下,不燒就會徹底退出牌桌,接着燒,又會越陷越深,而以它在本次上市中籌資的金額,顯然遠遠不夠燒的。

對於生鮮電商的盈利問題,業內專家表示,虧損是如今拓展線下渠道、埋設管線的成本,未來社區生鮮不能走低價模式,而是通過配菜、通過社交、金融來變現,其模式在未來具備一定的盈利彈性。現階段生鮮電商還在建設階段,尤其是前置倉建設,消費者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考慮盈利爲時尚早,依然需要資本市場融資來扶持業態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除叮咚買菜和每日優鮮主導的前置倉新鮮電商模式外,近兩年社區團購正在快速發展,並吸引阿里、拼多多、美團、滴滴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入場,這對商品有較高重合度的生鮮電商帶來競爭壓力。

相比前置倉模式1小時送達的模式,社區團購是一種“預售+次日達+自提”的新型零售模式。其中“便宜”是核心。從市場調研結果看社區團購上商品的價格一般低於商超、盒馬生鮮等零售渠道,品種數量也在日益增多,從生鮮到日用品幾乎一應俱全。

隨着兩家前置倉模式公司IPO,進入社區團購時代的生鮮電商,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或仍將持續燒錢,繼續虧損。據多家媒體公開報道,去年美團在社區團購業務上投入約100億元,拼多多投入約60億元。今年,美團的投入力度或將達到200億,拼多多也會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極速前進的背後,生鮮電商盈利難的困局越發明顯。燒錢續命,難道要成爲一衆生鮮電商的必經之路?資本市場何其殘酷,且行且珍惜罷。

-- END --

【投稿/爆料/合作請聯繫】

請加客服微信:beijingmaoyue

靈活用工、互聯網財稅同業交流羣已開通

入羣請加微信:xinshuichat

備註公司+姓名+職務+(財稅或靈工)

點擊關注我們

你的好友新稅網拍了拍你

並請你幫她“分享”“點贊”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