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解說短視頻應如何共處
馬越然近日,“張藝謀說對電影解說短視頻很無語”成爲熱搜,使得關於電影解說短視頻的討論成爲關注焦點。針對影視作品的解說短視頻並非新生事物,“小帥”“小美”這兩個常見的解說視頻“專業詞彙”早已成爲互聯網中的流行梗。關於電影解說短視頻的討論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輿論場。3年前,解說短視頻和影視作品之間的矛盾圍繞版權爆發。2021年4月9日,多家影視公司、視頻平臺及影視行業協會發表聯合聲明,呼籲生產運營者增強版權意識,社會各界共同維護行業生態。回到眼下這個討論,張藝謀導演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每位受衆也有自主選擇媒介的權利。這次的討論圍繞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即電影解說短視頻是否在破壞電影藝術的生存空間。有觀點認爲,電影解說短視頻和院線電影本就應該各美其美,甚至已然互惠共生。然而,從媒介技術的角度看,張導的擔憂不無道理。長時間在暗環境內的影院觀影體驗,也就是張導在採訪中提到的“儀式感”和“沉浸感”,賦予了大熒幕相比電視、手機等視頻媒介重要的美學優勢,同時也是一種脆弱又昂貴的媒介特徵。短視頻短平快的屬性,使之不僅節目時間短,隨時隨地可以看,而且生產週期短,內容表達平,傳播速度快,觀看成本低,這與電影的媒介特徵完全相反。電影解說短視頻能夠在3分鐘內講完一部電影的主要情節,以極高的信息密度和幾乎爲零的其他感官體驗快速滿足受衆對於內容的渴望。再配合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投喂機制,長期下來,受衆將難以體會到電影藝術的立體美,還可能對短視頻產生媒介依賴,從而形成對於長視頻,特別是去電影院看電影這種高成本視頻觀看模式的“媒介牴觸”。但同時,從建設性視角來看,新媒介的出現並不意味着舊媒介的消失,短視頻同時也爲電影藝術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動力,兩者的確有着共同發展的可能性。首先,短視頻成爲電影宣發的重要渠道,各大片商、名導都愈發重視短視頻渠道的影響力,運用得當可以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說短視頻也可能幫助電影快速提高口碑,帶來潛在觀衆。其次,同一個短視頻平臺既產生了簡單的影視劇切片視頻,也催生了精彩的解讀視頻,使得不少影視經典作品再次翻紅,感動上一代後又感動新一代。這說明短視頻平臺本身可以持續展現電影的藝術魅力,培養新一代的電影愛好者。最後,短視頻可以被視爲一條“行業鮎魚”,從外部刺激電影市場在生產過程中更加註重發揚自身優勢。經典的對白、典型的人物、跌宕的情節、精巧的結構、深邃的思想、炫酷的特效……這些好電影的元素不會因爲解說短視頻的出現而改變,更無法通過“小帥”“小美”的演繹在3分鐘內傳達給受衆。如果從業者不斷精進電影的藝術特徵,解說短視頻將成爲電影的衍生產品,而非競爭對手。市場的分衆化是擺在每一種大衆媒介面前的共同課題。互聯網和短視頻的誕生迎合了分衆市場特徵,通過多元的內容供給俘獲了不同需求的受衆。電影藝術也需直面這一現實,一方面尊重市場規律和現象,另一方面努力找準自身定位,打磨自身特色,打鐵還需自身硬。同時,解說短視頻也應在追求市場效益的同時尋求更爲長遠的發展道路,提高自己的藝術性和思想深度,逐漸淘汰帶有爭議的切片式製作方式和同質化的內容特徵,不斷提升信息增量,避免惡性競爭,發展成爲個性化的視頻形式的電影評論。張藝謀導演的一段採訪能夠引起輿論熱議,說明短視頻和電影媒介的競爭確有存在。但是,即使是媒介屬性差異帶來的競爭,也需要在法律和社會規範下展開,平臺和社會各界都需要共同維護良好的媒體環境。短視頻和電影可以各自探索出一條發展之路,在競爭中相互助力、和諧共生。(作者是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