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槍”打響!中方反制強烈,德國損失300億,意大利也迎噩耗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掀起了新一輪貿易摩擦。這場始於2024年10月初的爭端,不僅關係到中歐雙方汽車產業的發展,更牽動着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神經。

當歐盟提出通過談判方式解決關稅問題時,表面上是在尋求對話,實則暗藏玄機。歐方堅持要求企業以個體形式存在並獨立定價,這種做法實質上是在試圖瓦解中國企業的整體競爭優勢。

更令人意外的是,歐盟繞過官方渠道,直接與中國個別企業進行私下談判。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引發了中方的強烈不滿。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歐方的這種行爲將嚴重影響雙方談判進程。

面對歐盟的誘人條件,一些中國企業確實動搖了。但中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警告將對擅自與歐盟合作的企業進行處罰。作爲迴應,中方叫停了在歐洲的汽車工廠建設項目。

這一決定造成了連鎖反應。中國動力電池生產商暫停了與歐洲的合作項目,德國汽車產業因此蒙受約300億人民幣的市值損失。失去中國電池技術支持的歐洲汽車製造商被迫裁員千餘人。

意大利選擇了不同的立場,主動邀請中國汽車企業投資,並計劃在反補貼投票中支持中方。但中國的立場依然堅定既然歐盟不給面子,中方也不會退讓。

這場貿易爭端折射出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態勢。中國企業憑藉技術創新和成本優勢在歐洲市場取得突破,而歐盟則試圖通過貿易壁壘保護本土企業。

問題是歐盟的保護主義措施真能幫助其汽車產業重獲競爭力嗎?或許開放合作纔是雙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