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飛天網評:端穩能源飯碗,助力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地評線】飛天網評:端穩能源飯碗,助力高質量發展)

能源,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主戰場。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形成了煤、油、氣、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多元供應體系,成爲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改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構建,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支撐。推動高質量發展,各地各部門要抓實能源安全,端穩能源飯碗。

加快傳統能源的轉型升級。我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也是能源生產大國,在加快新能源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持續夯實傳統能源基礎,要加快傳統能源的轉型升級,不能爲了發展新能源而拋棄傳統能源,相反要錨定綠色低碳方向,推動傳統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以煤炭爲例,我國更加重視綠色開採技術的運用,近年來,全國原煤入洗率、礦井水綜合利用率、土地復墾率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90%。在一些煤電廠,捕集起來的二氧化碳還能用於焊接加工、食品保鮮等。從餐飲廢油成爲國產大飛機的航空燃料,到污泥烘乾後與煤炭摻燒發電等,各地依託技術創新,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能源供給更加多元化、清潔化。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各地各部門要重視傳統能源發展,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傳統能源,夯實經濟發展的能源底座。

加快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從海上到陸上,從平原到高原,從建築屋頂到田間地頭,風機迎風轉動、光伏板熠熠生輝,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光伏+”新模式持續推廣。截至2023年底,我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10年前增長10倍,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2024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煤電,實現歷史性跨越。裝機規模持續增長,新能源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在大幅提升,研發設計和集成製造體系更加完備。在持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如何提升中國經濟發展的“含綠量”與“含金量”,需要各地各部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結合各地資源本底,加快可再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壯大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爲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

加快新型能源的技術創新。近年來,我國重視新能源的技術創新與發展,不僅在相關技術領域取得了創新突破,而且在推動經濟高質量方面注入了強勁動力。以新型儲能設備爲例,2023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是“十三五”末裝機規模的近10倍。在新型能源的拓展開發上,各地各部門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全面掌握“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等大型三代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第四代核電技術,“玲龍一號”小型壓水堆示範工程開工建設,智能電網技術水平處於世界前列。新時代中國,加快推進能源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各地要築牢安全降碳基礎、加大非化石能源供給、推動消費側節能降碳、加強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國際合作,推動能源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李萍)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爲“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爲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爲“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