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殼運動經典動圖(9張),地殼運動與地形塑造(解析版)
01
沉積層理
沉積物在海底沉澱時,一般會形成水平層序。
經成岩作用,沉積物形成具有層理的沉積岩。
沉積層理屬於原生構造。
02
正斷層
地層受拉力作用形成正斷層。
03
地塹和地壘
地層因許多正斷層作用發生的變形構造。
04
逆斷層
地層受壓力作用形成逆斷層。
05
逆衝推覆斷層
逆衝斷層是指斷層面的傾向於水平面之間的夾角較小的逆斷層,
一般形成於陸陸碰撞過程中。
上盤老巖體可以被推移上百公里遠,
被推移的巖體被稱爲推覆體。
06
褶皺的形成
棕色岩層代表石榴石雲母片巖,黃色岩層代表石英岩。
岩石受壓力作用發生變形,形成褶皺。
07
褶皺要素
褶皺的兩個面稱爲翼。
兩翼匯合形成的線稱爲樞紐。
連續的褶皺岩層的樞紐組成的面稱爲軸面。
08
向斜和背斜
一套岩層中,年輕岩層在上,年老岩層在下,
可以說岩石的層序是面向上的,
褶皺凸出的部分爲背斜,下凹的部分爲向斜。
如果不能確定岩石的層序是否面相上還是下,
凸出的部分稱爲背形,下凹的部分稱爲向形。
09
變化的地殼
地殼受各種應力的作用會發生各種複雜變化。
圖示岩層原始狀態是一系列水平層狀的沉積岩;
受到擠壓應力作用,發生褶皺作用;
發生褶皺之後,岩層上部被剝蝕;
岩層被帶到海平面以下,
沉積物不整合地覆蓋在岩層之上,併發生巖化作用;
地殼受到拉張應力作用,形成正斷層和地塹構造;
新沉積物沉澱並巖化。
地殼運動與地形塑造
★★重難點解讀★★
自然環境中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對地理環境的演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點。從歷年高考題本專題在高考命題中的命題頻率很高。從高考題分佈情況看,重難點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態形成的過程和作用力,尤其是從整體性原理的視角,審視某地地貌形態演變及其產生的影響是近年來命題的重點。此外,地形、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是重要的命題點,難度一般。命題形式上常採用地貌景觀圖、剖面圖、地質構造圖作爲命題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過程和內外力作用的過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節選)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隨着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裡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裡海一度爲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裡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後,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裡海演化爲鹹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於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裡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徵,分析這些特徵的變化對裡海的影響。(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爲湖泊的必要條件。(4分)
【答案】(1)山脈隆起,裡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裡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溼潤氣流,導致乾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
(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
【解析】以裡海的演化過程爲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問題,包括地殼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氣候與湖泊鹽分的關係、板塊邊界問題等內容。
(1)山脈隆起導致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徵的變化對裡海的影響要分別從山脈對地貌、氣候及水文的變化進行分析。從地貌看,由於山脈隆起,使得裡海與地中海分離,成爲湖泊。從氣候看,該地處於西風帶內,但是由於大高加索等山脈隆起,阻擋西風從地中海帶來溼潤氣流,氣候乾旱,降水少,大陸性特徵明顯,蒸發量加劇,湖泊逐漸向內陸湖演化。從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減少,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
(4)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爲湖泊的必要條件要參考裡海的形成結合板塊構造進行分析。裡海成爲湖泊就是由於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北移形成的,如果繼續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會演化爲湖泊。
(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霍林河發源於大興安嶺,爲山前半乾旱區及部分半溼潤區的平原帶來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庫和灌溉的影響,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斷流。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窪地增多增大。據此完成9—11題。
9.修建水庫前,營造該地區山前平原地表形態的力主要來自
A.構造運動B.流水C.冰川D.風
10.斷流期間,山前平原上的窪地增多增大是由於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蝕C.風力侵蝕D.凍融塌陷
11.伴隨着窪地增多增大,周邊地區可能出現
A.水土流失B.沼澤化C.土地沙化D.鹽鹼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經大興安嶺,流速快、泥沙搬運能力強,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勢變得低平、水流速度減慢,從上游攜帶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積形成山前平原(沖積扇),因此營造該地區山前平原地表形態的力主要來自流水,B對。山前平原地勢平坦,構造運動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A錯;該地緯度較低且大興安嶺海拔較低,山前地帶沒有大規模的冰川活動,C錯;修建水庫前,山前地區因有河流流經,水資源較豐富,氣候較溼潤,受風力侵蝕、沉積等作用影響小,D錯。故選B。
10.山前平原屬半乾旱、半溼潤地帶,因河流斷流使氣候逐漸變得乾旱,風力作用增強,風力的侵蝕作用使在山前堆積的泥沙不斷被吹蝕、搬運,形成風蝕窪地,隨着風力的不斷侵蝕,窪地不斷增多、增大,C對。地面沉降通常規模較大、發生的速度快,並且塌陷是從地下向地面傳播,與該地窪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斷侵蝕、加深的特徵不符,A錯;此時河流斷流,流水侵蝕作用極微弱,B錯;地下凍土凍融塌陷應呈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夏季氣溫高,地面凍融塌陷,冬季氣溫低土壤結冰則不再凍融塌陷,並不會使窪地一直變大、變深,D錯。故選C。
11.窪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該地受風力侵蝕作用加劇,被風力吹蝕、搬運的泥沙在周邊地區沉積,使周邊地區土地更容易沙化,C對。河流斷流,地面徑流短缺,水流難以搬運泥沙,即水土流失問題少,A錯;河流斷流,水資源短缺,形成沼澤需有穩定、豐富的水源條件,B錯;周邊地區泥沙不斷沉積,使其地勢擡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現土地鹽鹼化,D錯。故選C。
(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如圖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佈着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着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此完成6—9題。
A.持續下降 B.持續擡升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擡升
8.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C.T2 D.T3
9.該斷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時期爲
A.T3形成時期 B.T2形成時期C.T1形成時期 D.T0形成時期
【答案】6.D 7.A 8.A
【解析】6.根據河流階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地殼擡升運動;而且圖示每個時期的階地面都較平坦,說明各個時期內地殼比較穩定,據此可以推測該區域經歷了間歇性擡升。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7.圖示河流有四級階地,對應T0、T1、T2、T3四個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積物源於河流攜帶的礫石。由於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因此礫石還會繼續在此沉積(或堆積),T0的面積仍在擴大,A對。由於T1、T2、T3平坦面位置高於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礫石無法在此沉積,B、C、D錯。
8.河流沉積物具有明顯的分選性。通常,流速大,沉積物顆粒較大;流速小,沉積物顆粒較小。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說明T3時期沉積物顆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選A。
★★備考秘籍★★
分析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可以看出,試題多以地形、地貌的形成與演變、植被分佈特徵與區域環境的關係、整體性原理分析區域環境的演化特點,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爲主要出題方向,今後仍將是高考命題的重點。因此複習時應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理進行透徹的理解,對地形、地貌與植被等地理要素的關聯程度深入挖掘。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構建知識因果鏈條,理順不同環境要素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邏輯關係。要多注意外力作用及其地貌類型的複習,尤其突出風力和流水地貌。
★★重難點突破★★
1.構造地貌與地質剖面圖判讀
[透析考向]
地殼運動(構造運動)與構造地貌的考查要求學生理解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及形成機制,掌握主要地質構造的判斷方法,並知道主要地質構造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地質剖面圖的判讀是考查學生對物質循環過程理解與否的重要方式。要強化學生對物質循環過程的理解,掌握判讀的技巧。地質年代是新課標增加的內容,這個角度可以結合地質剖面進行考察,但是應該不會考察太深。
[學法指導]
(1)地質構造與構造地貌的判讀方法
①分析判讀地質構造。褶皺判斷方法有二:一是通過岩層的彎曲形態進行判斷;二是依據岩層的新老關係判斷,中間老兩翼新爲背斜,反之爲向斜。
②判讀地貌形態。一般和地質構造聯繫在一起,可直接讀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嶺,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斷層常形成塊狀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2)根據岩層新老關係分析地質構造特徵
①若岩層呈水平狀態,並且從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連續排列,說明在相應地質年代裡,地殼穩定下沉,地理環境沒有發生明顯變化。
②若岩層出現傾斜甚至顛倒,說明岩層形成後,因地殼水平運動使岩層發生褶皺。岩層顛倒是因爲地殼運動劇烈,岩層發生強烈褶皺所致。
③若上下兩個岩層之間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說明下部岩層形成後,該地地殼平穩擡升或褶皺隆起上升,地層遭受外力侵蝕。若侵蝕面上覆有新的岩層,說明該地殼下沉或相鄰地區上升;若侵蝕面上部爲風化殼,說明地殼上升後一直遭受外力侵蝕。
④看是否有岩漿活動:若岩層中有侵入岩存在,說明岩層形成之後又發生了岩漿活動,岩漿活動晚於岩層形成時代。
2.流水作用與河流地貌
[透析考向]
河流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係密切,故爲高考題考查重點。一般以景觀圖、區域圖、古代聚落、交通線選線等爲背景資料,考查學生對河流作用及河流地貌形成機理的理解,並且理解隨着外界因素的改變,河流地貌的發展與變化。這部分知識點的考查往往更多側重於河流地貌、地形等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複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人對自然的適應和利用。
[學法指導]
(1)流水侵蝕作用與侵蝕地貌:流水侵蝕作用有溯源侵蝕、向下侵蝕和側蝕。流水侵蝕作用的影響因素:徑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質、植被覆蓋狀況。
特別注意:若河道平直,河水對兩岸的侵蝕作用要考慮地轉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蝕、左岸堆積,南半球左岸侵蝕、右岸堆積。若河道彎曲,河水對兩岸的侵蝕作用要考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2)流水堆積作用與堆積地貌:
機理:風化或流水侵蝕→搬運→堆積物(存在顆粒大小差異);地形平緩、河道彎曲、海水(湖水、河水)頂託作用→水流速度減慢→搬運能力下降;地殼擡升(下降)、地形條件、水域環境(海浪、洋流)→沉積環境。
差異:不同位置的堆積物、流速減慢的原因、沉積環境的差異,故堆積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態存在差異。
(3)特殊河流地貌特徵
①河流峽谷:多位於河流中上游,多因地殼上升、岩層斷裂、經流水長期下切侵蝕而成。
②河曲地貌:一般出現在地形平緩、側蝕作用強的區域。但山區的河曲地貌形成過程如下:平緩側蝕河曲,或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後板塊擠壓地殼擡升,高差增大下蝕作用加強,深切形成“V”形河曲。
③河流階地地貌:河流階地是常見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佈的階梯狀地形。階地是在地殼擡升,河流下切過程中形成的。構造運動的穩定期,河流以側蝕作用爲主,形成寬闊的谷地或平原(河漫灘或河牀)。構造運動或氣候劇變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爲主,原來的谷地或平原被擡升成爲階地面,如果這一過程多次反覆,在河谷的橫剖面上便可出現多級階地。先形成的階地地勢高,年代早,新形成的階地地勢低,年代新;只發生侵蝕而沒有產生沉積物堆積的階地爲侵蝕階地,完全由沉積物堆積形成的階地則爲堆積階地。
④三角洲地貌與海岸線變遷
成因:位於河流入海口,因河牀展寬、地形平坦、流速減慢、海水頂託、泥沙堆積而成。
面積大小變化原因:泥沙來源;海平面變化→海岸線變遷(三角洲面積增大,海岸線前進,陸地面積增大,海平面下降;面積減小,海岸線後退,海水倒灌,陸地面積減小,海平面上升)。
3.風力堆積地貌
[透析考向]
這部分知識點的考查往往以景觀圖、區域圖、古代聚落、交通線選線等爲背景資料,考查學生對風力作用及風力地貌形成機理的掌握。複習時要注意掌握風力地貌形成的機理,然後以不變應萬變,去分析具體的特殊區域的風力地貌的形成。
[學法指導]
①形成機理: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隨着搬運距離的增大或者遇到地面灌叢、巖塊的阻擋,風力減弱,沙粒沉落,堆積形成沙丘。
②地貌類型及分佈:沙丘(壟)及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主要分佈在內陸乾旱區及沙漠邊緣,其次是沿河、沿湖及沿海地區。
③風向判斷:沙丘的緩坡爲迎風坡,黃土顆粒由大到小的方向爲風向。如下圖所示:
4.地形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透析考向]
人地關係是地理學科研究的主線,同時也是高考的重點之一,故地形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是高考的重點。考點往往集中在河流地貌、風沙地貌等對聚落選址、交通線建設的影響等方面,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地形地貌對交通運輸線選擇、走向、佈局等方面的影響,掌握河流對聚落選址、形態等的影響,特別注意山區對交通線建設、聚落、大型工程建設等的影響。
[學法指導]
(1)交通建設大多是在陸地表面進行的,在建設中要求體現“成本低、時效高”的原則。因此,建設成本(工程難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線路的選擇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平原區各種方式都可選擇,限制性小;山區,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如果地形內外阻隔無法克服,且面積廣大,路途遙遠,可以考慮優先發展航空加強對外聯繫,如青藏高原等。山區,資金少、技術水平低時,先建設一般性公路或鐵路較多,交通線路短,密度小;資金多、技術水平高時,除建設一般性公路或鐵路外,還可根據需要適當建設高等級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鐵,交通線路增長,密度增大。
(2)地形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在農耕區,聚落是人們長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產的地方,需要有穩定的水源和農副產品供應(農業)。可以說,地形對聚落分佈影響其實就是河流地貌的影響,是河流和河流堆積地貌共同的作用。從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佈,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狀況,有時還可分析航運。
第二步,“土肥”。分析沖積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於農耕。
第三步,“避險”。選擇較高位置,規避洪災。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譚老師講地理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衆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轉載分享收藏點贊在看留言,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產品。期待同學們每天在已閱文章下方留言“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