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標養不起高工資 品質怎會好

國內公共工程長期以底價制度決標,幾乎是預算8折,難因應市場變化。(盧金足攝)

缺工建材上漲衝擊公共工程,學者直言人力成本佔工程15%至45%,移工降低整體成本,但因疫情未停,風險大使業者趨於保守,直指國內公共工程長期以底價制度決標,幾乎是預算8折,難因應市場變化,造成工程品質低落,甚至鋌而走險。

中央大學土木系榮譽教授李建中直言,陸美貿易戰臺商迴流,IC產業供應鏈工廠大量建廠,量化寬鬆(QE)致熱錢太多,建設業搶建炒房,加上社宅大量推出,前瞻風電也湊熱鬧,國內年輕人不願賺辛苦錢,疫情又雪上加霜讓移工難進口,造成國內營造能量難以負荷

政治人物以爲公共工程像買家電,花錢隨時可買到,沒那麼簡單!」李建中斥各級政府只懂開支票,營造產業能力需要時間培養,不可能一夕長大臺灣政經環境每天走在戰爭邊緣,有能力的廠商當然短線操作,寧可投入可快速回收的科技廠房和高利潤房屋市場,放棄公共工程。

另有不願具名的學者指出,勞工成本在營造業佔極高比例,採用移工可降至15%,使用本土勞可能攀升至45%,目前看來2021年疫情仍不會結束,相對風險大,業者擔憂虧更大,寧可觀望不願貿然搶進。他也提到,國內工地缺工嚴重,因疫情更顯嚴峻,營建工人平均年齡超過55歲,各項建設紛紛搶工,工資今年就上漲超過2成,墊高成本,但結構性問題不解,未來靠移工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學者也直言,公共工程發包困難,動輒流標幾乎已是常態,除了大環境因素,公共工程長期採用低價標纔是根本問題,除了臺北市比較「正常」,其他各縣市幾乎常見工程底價是預算8折,甚至愈往南、下殺愈嚴重,羊毛出在羊身上,業者不可能賠錢,當然挖東牆補西牆,導致公共工程品質低劣,也難以因應市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