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不是地方寄生 風土創業的關鍵時刻

運用風土資產進行創業,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變成可以輸出、與世界分享的風土經濟產業,爲臺灣創造新的經濟亮點。(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洪震宇在前作《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中,建立完整方法論,從原理概念到執行步驟,循序漸進,引導地方組織、返鄉青年、政府單位甚至企業界等,如何有效運用風土資源,創造發展機會

此書更進一步,以更積極的創業思維,標舉風土創新SMART五力,提出風土經濟的商業模式,引導正在創業或亟需優化轉型的在地青年,觀光餐飲飯店民宿等業者,以及本土產業,體檢經營方向,強化創新能力與流程,進而帶動市場商機與社會整體發展。

相較於《風土經濟學》側重在鄉鎮地方組織,《風土創業學》由「點」延伸到「線」,甚至及於「面」。

書中關注的對象,從馬祖、金門與屏東恆春半島等區域;到青年創業的高雄鹽埕與花蓮新城聚落;從餐飲民宿個案,到茶、可可與旅行社等產業。已由單點,擴及產業鏈。如此,不唯可藉由對個案的檢視與商業模式演練,獲得反省、啓發,更能對臺灣整體產業發展,有更長遠的關注與規畫

自2020年春季以降,COVID-19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爲遏止病毒傳播,各國實行居家隔離、避免羣聚集會、嚴格管制邊境等措施,此不唯影響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對於經濟社會等層面,更形成莫大沖擊,以及劇變重組。其中,航空交通、觀光旅遊、飯店民宿等產業尤其首當其衝。

而臺灣防疫相對成功,島內解封,因此帶來新的挑戰與可能。當大家將目光聚焦於島內,甚至展開報復性旅遊,我們如何藉此內需大增的時機,調整甚至重建相關產業,追求更細緻的品質,更符合實際需求,讓大家重新愛上臺灣,更是當務之急。

【精彩書摘

這是一個重新創造臺灣經濟特色的新時代。

當我們鼓勵青年創新與創業,不能褊狹的以爲創新與創業只是高科技的事,臺灣的風土特色也是創業的重要資產。因爲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產業可以外移,但是透過生活、生產與生態資源交織累積的風土環境,卻無法移動,而且隨着時間累積深化,內容會更加厚實豐富。

風土環境可以轉化成資產,也可能折舊惡化變負債。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創新能力,活化、重整,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甚至能運用風土資產進行創業,讓我們的生活方式變成可以輸出、與世界分享的風土經濟產業,爲臺灣創造新的經濟亮點。

風土創業的三個重要趨勢

有三個重要趨勢爲風土創業奠定基礎。分別是個人感官能力的復甦、具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風行,以及新冠肺炎對經濟與生活型態衝擊與轉型,這些變化爲風土創業帶來發展機會。

個人感官能力的復甦

第一個趨勢是針對規模化經濟的反思,重視個人感官經驗,強調情感與意義,也帶動新的消費型態。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飲食素養的反思與提升。這是藉由培養個人五感(味覺、嗅覺、觸覺、聽覺與視覺),或是讓感官重新復甦的能力,能放大感受力,瞭解風土環境、文化習俗、農業、社區與歷史。「香味的影像會變成生活經驗裡的精緻畫像,會讓這種感受傳到大腦中、主司記憶、意識與理解區域的海馬迴,蝕刻在神經系統上。」《品嚐的科學:從地球生命的第一口,到飲食科學研究最前線》指出,「嗅覺連結過去和現在,引發記憶與感情大量涌現。」

從影響最廣的飲食出發,可彰顯重視個人感官細微的體驗,傳達個人存在感的意義。例如咖啡產業從第一波商業化走向重視地方風土的第二波咖啡精品化,現在進入重視莊園產地的第三波美學化;巧克力產業也從大量生產走向風味多元的精品化。這些產業發展都是從「有」到「好」,現在進入到「精」。

這些潮流都重視物產原味,引導消費者放大五感、體會風味細節。「感官知覺不只藉大大小小各種行爲使人的生命有了意義,還把現實分裂成充滿生命力的碎片,將之重組爲有意義的花樣。」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在《感官之旅》說。

具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風行

第二個趨勢是融入風土特色的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的目的是創造消費者難忘的感動與回憶,幾乎任何商業活動都需要透過體驗來創造價值。

風土經濟也是體驗經濟趨勢下的新經濟型態。消費者能夠直接到當地從事深度體驗,比方到葡萄酒莊園、咖啡園與茶莊,以及各個社區村落的工藝文化,感受從產地到餐桌、融合風土文化的「地方感」。這種消費行爲不再只是購買物品,而是花時間將自己的五感融入地方,去交流體會不同的生活價值。

另一種結合風土體驗經濟的是都市職人創業者。這是在都市內運用風土物產與個人手作工藝能力,創造個人的體驗經濟。比方美國各大城市現在興起手作工藝的趨勢,這些職人包括啤酒精釀師、咖啡烘焙師、酒吧調酒師,這是結合過去小規模生產的「工匠經濟」與文化展演能力,包括重視在地食材、展演個人技術與文化知識、創造顧客難忘體驗的能力。

雖然職人新經濟是以都會城市爲主,臺灣的職人新經濟卻能兼具城市與地方特色。由於臺灣交通發達,從城市到產地的距離非常近,不論是都會或地方,各地都有優秀的風土創業者,能運用自己的技藝與故事,並扣連風土特色,創造臺灣本土的職人新經濟。

新冠肺炎帶來的轉型機會

第三個趨勢是新冠肺炎帶來的轉型與機會。

這是臺灣國民旅遊業的黃金時期,也是轉型關鍵點。

第一,要建立優質的內需旅遊市場。我們要爭取時間,先透過提升國旅內需市場的深度體驗品質,持續爭取國人留在臺灣旅行消費,以壯大與強化風土經濟的產業鏈。

第二,要創造臺灣品牌的風土經濟。由於臺灣具有安全與友善的形象,未來國門開放後,可以運用這個品牌形象建立旅遊特色,吸引重視品質的外國人來臺體驗深具風土特色的行程,進一步擴大臺灣風土經濟的能量。

(本文摘自《《風土創業學》/遠流出版 )

【作者簡介】

洪震宇,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政大社會系畢業。

臺灣少數連結人文與商業的創作者與實踐者。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規劃過三一九鄉專輯,也當過《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

長期推動風土節氣飲食、在地旅行與社區組織運作,2012年受邀於TEDxTaipei發表演說,曾獲選爲《Shopping Design》2013年年度影響力人物,被稱爲是「臺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目前致力於成爲跨領域專業的溝通者,與資源鏈結整合者,希望將複雜的事情變得簡單、有趣,更有深度,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擔任跨專業領域培訓教練,引導企業、地方組織、社福團體、教育界與政府部門,培養故事力、提問力、寫作力與企劃力,提升溝通與創新能力。

着有《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歷》、《樂活國民歷》(與彭啓明、李咸陽合著)、《精準寫作》、《機會效應》、《走自己的路,做有故事的人》、《資訊夢工場》等。

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入選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與國家文官學院年度選書,並多次獲誠品選書等。

2020年以《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獲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風土創業學》/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