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個“副省級市”,突然出現了

文|凱風

城市有大小之別,更有行政級別之分。

目前,我國共有600多個城市,自上而下,可分爲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

此前,我國共有15個副省級市,包括廣州、成都、瀋陽等10個省會,以及深圳、寧波、青島、大連、廈門等5個計劃單列市。

隨着城市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沿海經濟強市和中西部強省會漸次崛起,不斷尋求晉級副省級的可能。

萬萬沒想到,最終突圍的是西部邊陲的一個自治州。

日前,針對網友關於新疆伊犁州行政級別的問題,伊犁州政務服務管理局更新回覆稱,經該局覈實,伊犁州的行政級別爲副省級建制。

就在一個月之前,當地曾澄清“伊犁州的行政級別爲正廳級”,此番更新表述爲“副省級”,意味着第16個副省級“市”真的出現了。

爲何是伊犁?誰是下一個副省級市?

01

副省級市,可以視爲歷史遺留產物,也是特定歷史階段城市地位的體現。

副省級市,產生於1994年,其前身爲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到1993年,我國共設立了14個計劃單列市,包括廣州、武漢、瀋陽、哈爾濱、南京等省會城市。

1994年,這14個計劃單列市與杭州、濟南一併被定位爲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僅保留深圳、重慶、寧波、青島、大連、廈門6個。

隨着1997年重慶升格爲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僅剩5席,而副省級省會定格爲10席,15個副省級城市就此定型。

10個省會: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濟南、西安、瀋陽、長春、哈爾濱。

5個計劃單列市:深圳、寧波、青島、大連、廈門。

可以看到,東北“F4”全部在列,而鄭州、長沙、合肥、福州等萬億強省會未能入圍,而蘇州、無錫、佛山、東莞、泉州等最強地級市也不在其中。

從1994年至今,27年過去,除了伊犁州這個相對特殊的案例之外,內地沒再增加過一個副省級市。

如今,全國經濟發展可謂天翻地覆,區域經濟格局早已不同於往日,一些普通省會、地級市脫穎而出,經濟總量遠超傳統的副省級城市。

前者的代表如鄭州、長沙、合肥、福州,後者的代表如蘇州、無錫、佛山、東莞,實力超過了多數副省級市。

經濟後來居上,尋求城市地位和能級的提升就成了必然。晉級副省級市,則是最關鍵的一環。

所以,近年來,來自河南、湖南、新疆、福建、甘肅等地的代表委員先後提出建議,將各自省會鄭州、長沙、烏魯木齊、福州、蘭州升格爲副省級市。

關於中國城市行政級別、城市能級的深度剖析,可參閱我的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

02

伊犁州,爲何“突然”成了副省級?

之所以說是突然,一方面是因爲經濟體量不大,不太符合對副省級市的傳統認知。

伊犁州大名遠播,當年左宗棠擡棺出征,收復伊犁河谷的事蹟彪炳史冊,時至今日,那拉提草原、賽里木湖、獨庫公路仍是川流不息的打卡點。

但論GDP總量,伊犁州還不到3000億元,止步於全國百強市之外。

不過,能否晉級副省級,並非以經濟論英雄,戰略定位、行政治理的現實需要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另一方面,伊犁州到底是什麼行政級別,不僅民間莫衷一是,就連官方在短短一個月時間也給了兩個答案。

這種現象的出現,原因在於伊犁州的行政區劃極爲複雜,超出了通常的“省—市—縣—鄉”的傳統架構。

伊犁地處新疆,屬於自治州,爲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州在行政級別上與內陸地區的地級市相差不大,都是地級行政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爲市。

不過,伊犁州雖然相當於市,但卻是全國唯一既轄地區、又轄縣市的自治州。

官網顯示,伊犁州下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以及11個直屬縣市。

根據國民經略創始人凱風新書《中國城市大變局》分析,無論是副省級市還是普通地級市,都只下設市轄區、縣及縣級市,而不會再有地級市層面的建制。

廣州下設11個市轄區,爲典型的“無縣城市”,成都則有12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3個縣,極少的例外是東莞這樣的“直筒子市”——不設區不轄縣,直接就是鎮域。

伊犁的情況更爲獨特。伊犁是自治州,而下轄的塔城和阿勒泰都屬於“地區”,都是屬於地級行政區的一種,與地級市相當。

“地區”這個詞老一代人想必不陌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遍地都是“地區”,後來經過一場聲勢浩大的“地改市”,才形成如今省市縣鄉的主要行政架構。

地區與地級市的最大不同,就是地區政府被稱爲“行政公署”,一把手爲“專員”,多爲省的派出機構,沒有自己的人大和政協,而地級市則是“四大班子”齊整。

既然塔城、阿勒泰地區都是廳級機構,如果伊犁州仍是廳級單位,那麼就形成了“廳級轄廳級”的套娃式架構,或許不利於管理。

而在此之前,伊犁州的主政官員多數都兼有自治區委常委、政協副主席等副省級職位,與一些經濟強市一把手兼任省委常委,不乏相似之處。

事實上,這一格局的形成,屬於歷史遺留問題。

新疆行政區劃極爲複雜,既有傳統行政區又有兵團城市,再加上地廣人稀,考慮到穩定治理等因素,最終形成了當下的區劃體系。

如今,伊犁州被明確爲副省級,或將有利於其行政架構的理順。

不過,長遠之計,仍舊是塔城、阿勒泰等地區“撤地改市”。新疆十四五規劃提出,優化行政區域設置,有序推進撤地設市。

當然,塔城、阿勒泰如果最終完成“撤地設市”,是否還會接受伊犁州的管理,仍舊懸而未決。

03

晉級副省級市,到底有什麼好處?

拋開伊犁州這個特殊的案例不談,爲何那麼多省會和經濟強市,紛紛謀求晉級副省級之路?

最直觀的好處,當屬行政級別的提升。

一般而言,地級市多是廳級單位,而副省級城市則高出半級,主要領導均爲副部級,下屬各區、局等單位同樣高出半級。

能否成爲副省級,不僅意味着相當的直接晉升的可能,還能帶來更強的資源配置能力。

無論是向上爭取國家項目還是延攬更多產業,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利好。

此外,升格爲副省級,意味着管理權限的提升。

副省級城市,一般都享有部分省級管理權限;

如果能成爲計劃單列市,財政單列,稅收直接與中央進行分成,不再經過省一級。廣州深圳財政收入的巨大懸殊,背後就不無深圳財政單列的因素。

當然,近年來,一些省份開始向省會、經濟強市下放省級管理權限。

目前,河南已向鄭州、洛陽下放數百項省級管理權限;湖南省也分批向長沙市下放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

可見,即便沒有“副省級城市”的名頭,省級管理權限也已在儘可能下放。

相反,計劃單列市,由於財政單列的原因,與所在省份其他地市的爭議日益增多。

個別經濟並不算強勢的省會城市承擔起巨大的財政重擔,自然引來各種各樣的非議,而計劃單列市想要進行擴容,也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阻礙。

這兩年,取消計劃單列市的呼聲不絕於耳,呼籲計劃單列市承擔更多財政責任的說法更是屢見不鮮。

所以,不難推斷,短期內,國家層面應該不會再設立副省級城市,更不會再新增計劃單列市。

對於經濟強市來說,與其追求這一名頭,不如做大城市能級,以經濟實力展現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