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中的自動駕駛:探索B端商用先行落地

(原標題:“倒春寒”中的自動駕駛:探索B端商用先行落地)

自動駕駛的江湖依舊暗流涌動,在熾熱的夏天,創新者們正探尋更多生機。

一邊是創業公司面臨洗牌、被收購的結局。最近的案例就是Drive.ai被蘋果收購,此前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擔任Drive.ai的董事長一職。

另一廂,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並未停歇,就在7月12日,大衆集團宣佈,向福特旗下Argo AI自動駕駛公司投資26億美元(約179億元人民幣)。在10億美元現金之外,大衆將價值16億美元歐洲自動駕駛公司合併到Argo AI當中。

可以看到,海外自動駕駛創業公司被巨頭收編的案例越來越多,而國內企業目前大多獨立發展,這和企業發展階段有關。但大家賽跑的方向保持一致,即儘快尋找到商用場景。

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吳甘沙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實說白了,不獨立是因爲自身沒有造血能力。早期靠VC,但是當估值達到一定程度了,你的價值可能只有戰略投資才能夠體現,VC覺得每年都是無底洞在裡面投錢,那就要找車廠,它自身也是有這樣的選擇。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只要我們具備自身造血能力,就能夠足夠獨立地去發展更多的產業夥伴的合作關係。”

B端商用初探

在商用化的道路上,公司們有着不同的抉擇。比如特斯拉就屬於造車派,谷歌一開始就定位出行平臺,百度想要做自動駕駛的安卓平臺。

而自動駕駛創業公司也在往自動駕駛大腦的方向研發,尋找垂直領域進行突破,出行、物流、快遞等都成爲選項。 比如馭勢科技發力小巴、自動泊車,文遠知行、小馬智行都瞄準了打車出行市場,飛步科技瞄準無人貨車領域。

“在這一行,真的不能輕言量產,量產這個東西揹負的責任其實是非常重大的。我不認爲(現在)世界上有任何一家公司,在L3及以上的級別的智能駕駛上,能夠說是量產。但我們現在稱爲‘規模的商業化’,成規模、多客戶、全交付、全無人、不停服,這5個條件,是我們列出來的最低要求。”在2019第四屆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 2019)上,吳甘沙告訴記者。

在馭勢科技探索的十幾種場景中,真正達標的主要有三個場景。吳甘沙表示,一類是無人小巴,一類是用於機場,或者物流園區、保稅區、海關這一類的拖車,還有一類就是U-Pilot?,即AVP(自動泊車)加上高速自主L3,是針對乘用車的解決方案。

此外,他尤其看好無人物流拖車的龐大市場,“有數據顯示,中國有500萬輛重卡,活動半徑500公里,有1000萬輛輕卡,活動半徑50公里,在城市裡面,還有3000萬輛的電動二輪車、三輪車。物流一定是非常大的市場。”並且,吳甘沙預期未來三年公司在物流領域的營收可能達到5億元,甚至10億,目前馭勢科技一年的營收在幾千萬左右。

不難看出,在特定區域中,B端的業務率先成爲自動駕駛的商用場景。也只有找到合適的商用場景,自動駕駛纔可以規模化應用,然後降低成本,因此更多應用場景的突破成爲公司們眼前的課題,這也是一個難題,尤其是在C端領域。

“我認爲最近幾年主要都是2B的場景當中,2B的場景真的是很漫長的,它慢,但是它不容易死。”吳甘沙談道:“而2C很快就Winner take all,其他的人全都Out了,但是2B的過程,技術、客戶的信任、研發都是要去解決的。明年我們會迎來爆發。”

5G、車聯網助力商用

雖然針對B端場景的自動駕駛技術較爲成熟,但是商業化過程中仍困難重重。除了技術,還需要配套設施的成熟,其中,車聯網(C-V2X)就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

事實上,車聯網的最終目的是自動駕駛,打個比喻,車聯網可視爲自動駕駛之母,人工智能則是自動駕駛之父。只有汽車和汽車之間、汽車和道路設施聯網交互之後,自動駕駛的落地才更順暢。

在高新興科技集團首席方案架構師、戰略兼品牌總經理吳冬升看來:“自動駕駛從僅僅依靠聰明的車本身,向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發展。這是因爲單車智能本身存在不可解決的場景,比如前方大車遮擋紅綠燈、前方几公里外交通事故預知等。”

這就需要車聯網技術的支持,而5G的到來,將加速車聯網的發展。吳冬升表示,比如,未來無人駕駛汽車需要通過網絡實時傳輸汽車導航信息、位置信息以及汽車各個傳感器的數據,到雲端或其他車輛終端。每輛車每秒可達1GB數據量,以便實時掌握車輛運行狀態,現有4G網絡無法滿足這樣的要求,需要5G網絡來支持。

除了高新興,巨頭華爲今年也正式宣佈入場。“整體來看,華爲這樣的巨頭會促進車聯網的發展,市場空間是足夠大。在聯網滲透率方面,政策要求2020年存量車做到30%,新車達到60%,這一目標很有挑戰性,需要巨頭進來,帶動產業發展。華爲從芯片開始做起,面更廣,但我們的優勢是,我們和車企有廣泛的合作、並且對智慧交通行業的理解深。”吳冬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試想一下,當車聯網更成熟後,車和車的聯通、車路協同,就有可能構建城市的汽車大腦,或者汽車雲中心。有了這個智能網絡,再加上單車智能化,未來自動駕駛可能對城市的規劃有根本性改變。

例如,現在業界常常提及人車分流的方案,那麼車和車之間有沒有分流?車道、地鐵、輕軌就是不同車型的分流;從馬路到高速公路,就是車道的細分,未來也可能出現單獨的自動駕駛車道,這樣也更有助於解決自動駕駛的商用以及安全等問題。這可能是另一個思路,也需要對城市規劃有決心,有賴於地方政府的智慧。拿下智能駕駛第一城,那就是人工智能第一城,非常有吸引力。

而這些都需要車聯網的底層支持,5G商用雖能加速,但是真正普及到自動駕駛還需要很長時間。這也意味着,自動駕駛商用化還需要等待。

吳甘沙將現在的自動駕駛發展形容爲“倒春寒”,之前概念炒得太高,但是他也表示:“其實L2已經爆發了,L2我認爲在未來幾年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今年已經達到20%多了,L3我認爲可能沒那麼快。我們和嚴肅的主機廠討論下來,他們真覺得沒那麼快,比較完整的L3形態出來,基本上大家認爲要2023年。”

吳冬升也告訴記者:“無人駕駛出租車、物流車、礦卡自動駕駛,港口自動駕駛等是第一步,長週期來看是乘用車。預期2-3年,在特定領域的商用會越來越多,面向消費者還需要很長的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