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毛無法破譯王洛賓的「愛情密碼」──絕世之戀
1992年,王洛賓(左3)與友人會面。(本報系資料照片)
東北一位朋友看完三毛與王洛賓的視頻之後,對我說:我喜歡三毛!我問她爲什麼?她沒有迴應。我對三毛的印象是:並不漂亮,但是她很浪漫,專注文化、注重精神、愛冒險……這樣的女孩,心中一定藏着詩和遠方。
分手121天后
王洛賓和三毛相差30歲。王家徒四壁,三毛爲什麼愛他?爲了愛情,她從臺灣來到遙遠的大陸西域找他;分手121天之後,卻選擇自殺,這的確是一個天大的懸念!
臺灣和大陸的西域,有着兩種截然相反的地域文化──被高原羣山層層包裡着的西域,其思想流、意識流猶如這裡的黃土地一樣,傳統、凝固、沉重。1989年,香港女作家夏婕來天山腳下訪問王洛賓之後是這樣描述他的:王洛賓每天唱着情歌,凝視大漠夕陽,晚上在家對着古舊牆上懸掛的妻子的遺像,唱一首曲子給她聽,那樣單調、凝重而又高尚……漫漫戈壁灘,高亢、幽遠、委婉悽美的歌聲,成爲王洛賓心靈的祭壇。
王洛賓是一個不被母親疼愛的孩子,但是對於母親對自己的不公,他不敢反抗,只能用心靈之歌,訴說心中的委曲與哀傷……
而那個被汪洋大海環繞着的臺灣島,其特性就是能造就無限的智慧和勇氣。在這塊開放與富庶土地上的三毛,她的思想流與意識流,就像大海般波濤洶涌澎湃。
三毛從小喜歡王洛賓的歌。丈夫荷西故世之後,她對這位西域歌王的崇拜、敬慕日愈加深。人的雙重欲求激化了她的情感。雙重欲求一方面是「靈」方面的欲求──對新文化的渴望、欲求;另一方面則是「肉」的欲求。這兩種欲求形成人的心理世界的兩種「內在驅動力」。這兩種驅動氣流倒也讓三毛感到非常坦然──她和王洛賓都是單身,完全可以坦然面對。自己不必像「安娜.卡列尼娜」那麼忐忑不安去偷情,也無需類似《紅字》中主人公「丁梅斯代爾」與「海絲特」的情愛而受審判時的那種內心搏鬥與掙扎……於是,她毅然決然來到烏魯木齊找到王洛賓。
而王洛賓,這個在古老西域生活了幾十年的歌王,雖然用美妙的旋律與動人心魄的歌聲書寫心靈宇宙。但是,他的生活與「探戈」的節奏完全按照《紅樓夢》裡賈政所設計的方式來進行的──賈政認爲「正人」要交「正人」,讀書要讀「正書」,倘若寶玉讀了新編的「詩篇」,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人,要是不守規矩,內心必定會讓邪惡入侵,不能因爲非分奢求而喪失人格……王洛賓就是賈政塑造的思想流、意識流的化身!
三毛不遠千里來到西域。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竟然一見如故。王洛賓爲三毛演唱《高高的白楊樹》,當他唱到「孤墳上佈滿了丁香,我的鬍鬚鋪滿胸膛」時,三毛哭了,她深情地摟住王洛賓……多年獨居承受鰥夫生活的王洛賓第一次聞到這位比自己小了30歲女人的體香時,竟然驚悚得不知所措。
倆人第一次分手的九天之後,三毛……主動給王洛賓寫信,她認爲年紀不應該成爲愛情的鴻溝,你無法要求我不要愛你!三個多月的時間,倆人互寫了十幾封情書,織熱的情感幾乎要灼穿信紙……
1990年8月,三毛第二次來到烏魯木齊。王洛賓刻意在家裡爲她安排了一個單獨的房間。這種安排是王洛賓的「潛臺詞」:我非常喜歡你──你熱情、灑脫、美麗……但是,這裡有曾經與我患難與共的糟糠之妻,她每天晚上都目光炯炯地凝視着我……她是我生命的支柱,是我精神的天空!所以……這是「高高白楊樹」傲然挺立或是訇然倒下的分水嶺。
這種委婉無聲的「安排」與「潛臺詞」,使三毛無法破譯王洛賓的「愛情密碼」,她真正感受到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差異。她認爲,這種情感的認知已經無法用文化、藝術、色、性等等語言去溝通的了。
1990年9月7日,三毛告別王洛賓回到臺北。俗話說:人生八九不如意。自從丈夫荷西故世後,三毛真的是「半路斷了扁擔」啊!三毛天生心直口快,心裡有話,從來都是必吐才舒服。荷西離去,使她失去可以直接傾訴的對象。她想起《紅樓夢》中的那個妙玉,見到賈寶玉之後,動起俗念,一種強烈的慾念在她心裡洶涌起來,進行了一番自我抑制之後便進入夢幻,夢見許多才子佳人都在愛她,祈求和她上牀……妙玉是通過這種使慾望在夢境中得到滿足的女性。而自己和妙玉截然相反的是,根本不用這種空幻去滿足慾望。她明白,文學就是愛情,根據自己的文心文體優勢,加上王洛賓的藝術造詣,彼此一定能成爲「珠聯璧合」的佳偶……可以繼荷西之後,照樣向心中的男神推心置腹。三毛從來都是自信的,她認爲自己可以把不可能變成奇蹟,於是開始了漫漫人生西域之行,她要再次找到自己精神與情慾的天空。
王洛賓的「拒愛」,讓三毛極度失望!這也加重了她曠日持久的抑鬱症狀。在離開王洛賓100多天之後日子裡,每個黑夜都成了她孤獨的地獄──她認爲,王洛賓是高尚的。但是他內心深處的「傳統作品」只是「鄉村情懷」,缺少「與時俱進」的膽氣,缺少像「哈姆雷特」、「麥克白」的勇氣……她內心深處充滿無限的痛苦與掙扎……在極度失望中加重了那種無解的病竈?
深感自己有愧
1991年1月4日凌晨,三毛自縊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的衛生間裡。臺北法醫的最後結論是:因病厭世自殺。三毛的摯友眭澔平根據三毛留下的遺書、電話錄音的判斷是:三毛的死,源自抑鬱症。
也就在同一時間裡,王洛賓從收音機裡聽到三毛自殺身亡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打得他呆若木雞,痛不欲生……和三毛相處的日子雖然短暫,但現在眼前晃動的全都是三毛的影像……王洛賓深深感覺自己有愧於三毛!
在無限悲痛的節點上,王洛賓後悔當初爲什麼不學先聖「孟夫子」的「魚和熊掌」的雙重欲求那天晚上,孟子實在經不起愛妻的裸體流線溫柔的引誘而做了恩愛房事,第二天清晨又害怕孔夫子「對聖人行爲」的指責而產生的兩種心理能量的撞擊!三毛的死,讓王洛賓明白了孟夫子雖有心靈矛盾,但是他是依據生活的現實選擇正確的,靠近情理的「理知」解決了「求聖」與「合理」的夫妻情感矛盾的方式。他認爲和三毛相處的日子裡,如果自己向「理知」投降,從而化成對三毛的理性感情,就能得到情與理的平衡,就不會把三毛逼上絕路。
在無限的悲痛之中,王洛賓凝視三毛留給他──夾在樂譜中用白絹包起來的那縷秀髮,淚如雨下……他寫了他生命最後一首歌《等待》,一首寄給三毛的戀歌。(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