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焦慮時,身體會遭受怎樣的考驗?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正視焦慮,坦然地面對心裡的情緒小怪獸

在這個嚴重內卷的社會,焦慮已成爲我們生活的常態。

考試焦慮、職場焦慮、社交焦慮、創業焦慮、買房焦慮、婚姻焦慮、育兒焦慮、養老焦慮……

可以說,從懵懂孩童到垂暮老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緣由的焦慮,而且被它控制的時間越來越長。

面對焦慮這種不太愉快的體驗,人人都想擺脫它,但實際上,焦慮並不一定是壞事。

爲什麼這麼說呢?讓我們先來看看——

當你焦慮時,身體會遭受什麼?

焦慮是我們面對未知的危險、傷害、痛苦、無助時開啓的自我保護模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叫做HPA軸(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裝備”,每一次的壓力、焦慮等情緒都會讓它開啓“戰鬥模式”,刺激身體釋放神經遞質(神經肽和激素),讓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生理、心理、腦力資源來應對危機。

比如有些人在最後期限之前會爆發出強大的產出能力,這就是得益於焦慮的存在。

所以,焦慮並不可怕,但如果我們無法與之和平共處,任由它發展,那就會成爲個大麻煩。

這跟橡皮筋被過度拉長會失去彈性一個道理,反覆的或者長期的不良情緒刺激會讓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功能失調,如果不及時調整可發展成焦慮症,不僅會帶來記憶力下降、易激惹等“內傷”,還可引發多種身體不適的“外傷”。

面對焦慮,我們該怎麼做?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想方設法來擺脫它,但“擺脫焦慮”其實是個僞命題。

前面講過了,焦慮是我們對不確定的事情產生的一種正常反應,所以,一個不停成長的人想要完全擺脫焦慮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焦慮”是不存在的,那我們就要學着和焦慮共處,來降低焦慮的水平。

你需要做到“一避三要”。

1

避免寄情於菸酒

不可否認,吸菸/喝酒確實具有平復情緒、緩解壓力的作用。

菸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能刺激多巴胺神經元釋放快樂激素——多巴胺,再加上酒精還有鎮靜作用,所以,會讓人有“通體舒暢”的愉悅感和放鬆感。

但這種解壓方式本身就不健康,而且一旦突然戒斷,有可能讓焦慮出現反彈性加重,帶來更糟糕的問題。

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菸酒會增加患焦慮症的風險。此外,焦慮症患者對尼古丁上癮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倍。

所以,通過吸菸/喝酒來緩解焦慮的方法不可取。

2

要用行動去改變情緒

時常焦慮的人總是擔心未來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想多於做”是他們痛苦的根源。

所以,當遇到一件令你焦慮的事情時,我們可以用行動去改變我們悲觀的預期或者不安全感。

比如,爲職業瓶頸而感到焦慮時,可以找自己的領導或者功成名就的朋友聊聊天,聽聽他們的從業經歷,或者你就能找到突破職業瓶頸的方法;

產生“雞娃”焦慮時,看幾本倡導讓孩子自由發展的書,你就感到快樂成長身心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慢慢地,相信你就會摸索出一套你獨有的應對焦慮的有效方法~

3

要學會放鬆自己

這件事看起來比較簡單,但很多人未必能真正做到。

真正放鬆的狀態有以下4個特徵:

能夠輕鬆自如地深呼吸,胸腔和腹腔都可以完全打開。

全身肌肉鬆弛柔軟,而非處於緊繃狀態。

心跳平穩,全身血液循環順暢規律,不會出現雙手雙腳冰涼的情況。

頭腦冷靜,思維清晰;能夠集中注意力而不易分神。

所以,想要達到真正的放鬆,也是需要運用一些特殊技能的,比如說正念呼吸訓練。

4

要積極向他人尋求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哪種身份的人不會焦慮,也沒有哪個年齡段的人不會焦慮,所以,焦慮不應該成爲我們的難言之隱。

當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不對時,不妨找身邊比較要好的朋友來吐槽一下。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結的力量,相互流動的情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一次傾訴,一段陪伴,都能幫助我們緩解焦慮。

如果焦慮的程度比較嚴重,或者持續時間超過了6個月,那可能是已發展成了焦慮症,應該及時向醫生尋求幫助。

最後,希望各位朋友都可以正視焦慮,坦然地面對心裡的情緒小怪獸,然後趁早行動,找到自己的神藥。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識?

無需下載即可在線查看~

參考文獻:

[1] 郝偉,陸林.精神病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 [美]埃德蒙·J·伯恩,阿倫·布朗斯坦,洛娜·加拉諾.焦慮緩解手冊:如何從焦慮中自愈[M].楊菲兒譯.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

[3] Pondeljak N, Lugović-Mihić L. Stress-induced Interaction of Skin Immune Cells, Hormones, and Neurotransmitters. Clin Ther. 2020 May;42(5):757-770. doi: 10.1016/j.clinthera.2020.03.008. Epub 2020 Apr 7. PMID: 32276734.

[4]陳玉新, 趙訊月, 朱雪珍. 吸菸喝酒對心身健康的影響[J]. 臨牀心身疾病雜誌, 2003, 9(1):1.

本文來源:好心情互聯網醫院

責任編輯:老豆芽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