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年紀大難租房!她47歲咬牙買房背30年房貸:老了找房更辛苦
因爲感受到四處尋覓住所的漂泊、被漲租金的焦慮、不斷搬家的體力耗損,讓無房一族的中年考慮是不是該買房。 圖/曾原信攝影
曾太太在四十七歲那年終於買了房子,親友聽到紛紛叨唸:「繳完房貸妳都七十七歲了,不辛苦嗎?」其實一開始,她和先生也打算不買房的。
她們夫妻加上孩子一家三口一直在婆家附近租屋,月租一萬八千元,房租還負擔得起,又方便顧老兼顧小。隨着年紀增長、房價連年攀高,她和先生早就放棄購屋,盤算租屋到老,日後可以搬回公婆家住。
但他們沒算到的是,會漲的還有房屋租金,房東連年漲房租,漲到第三年他們意識到,現在的生活雖不會被房貸綁住,卻被房東掐着,每年都擔心租金上漲,更怕老了後,就算有錢也因爲年齡歧視租不到房子,於是他們決定買房。
因爲預算低,他們從雙北的蛋殼區開始看房,三峽、林口、八里、回龍,只要是正常兩房都超出預算,一直到看到一間挑高樓中樓,權狀只有十六坪,但利用空間很足夠,以七百萬元成交,貸款八成,年限三十年,沒有寬限期,月繳兩萬一千元。
曾太太規畫,六十五歲退休時,解掉年輕時的儲蓄險繳完房貸尾款,以勞保、勞退加上一些存款作爲退休後的生活費。她是這樣回答親友的擔心:「七十七歲還在找房子住、被房東漲房租,才辛苦!」
年輕時以爲青春的體力與自由會天長地久,但人生行至中年,感受到四處尋覓住所的漂泊、被漲租金的焦慮、不斷搬家的體力耗損,開始想:「我是不是該買房?」
「我們同事最近午餐話題都是這個(要不要買房)。」崔媽媽基金會弱勢居住扶助部主任馮麗芳笑着說,非營利組織的職場文化比較不會談理財或置產,辦公室的同事無屋者居多。有些同事想買房,大樓買不起就去看公寓,但公寓老舊,光整理就要花上一筆錢,下不了手,猶豫着房價又漲了。
崔媽媽社會發展處長張偉瑜也是無房一族,她建議,如果手邊有錢可支付頭期款,房貸和租金又差不多,的確可以考慮買房,房價不斷上漲,現在不買以後可能也買不起。中年之後,工作、生活、發展大抵穩定,購屋時得考慮未來養老需求,想好區域、生活圈,電梯是必須,交通、就醫與生活的便利性是重要考量。
馮麗芳則提醒,無論要不要買房,都要爲老後留資產與後路,不買房就儲蓄或投資,她說,中壯年時,都覺得自己狀況很好,租房比購屋好,因爲省開支、彈性大、應變力夠,隨着年齡老去,許多問題會一一浮現,可能是工作不穩定,也可能是健康出狀況。崔媽媽服務的對象,不乏年輕時意氣風發,以爲風光會天長地久,而沒有規畫老後需求的長者。而整個社會對老人也不夠友善,租屋市場一直有年齡歧視。
「我們一直在幫老人找房子,從他人的處境看到自己的未來,也喚起了我們的憂患意識。」爲弱勢服務的專業社工,回到日常生活,她們是也會擔心老後能否安居的市井小民。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