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遐齡》讓年輕人明天會更好

日前立法院通過大規模減稅方案,特別針對月收入3萬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或個人,這項以青年爲主要減稅目標,讓大多數爲月收入不足3萬元的低收入年輕族羣,能夠因新政策減少幾千甚至於上萬元的稅金,雖也不無小補,但這種做法只是短線操作,存在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之憾,其間的差距,恐怕青年朋友們,都如寒天飲水,冷暖自知。

對許多年輕族羣而言,他們不太在意職業生涯的初期,體驗幾年相對低薪的壓力,尤其是開創性傾向很強的年輕人,他們真正在意和重視的是工作機會以及未來發展的空間,具體標準自然是加薪及職務的成長空間。

如果政府真的重建充滿希望及機會的臺灣,年輕世代自然會順着友善的環境,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來,當然可以充滿信心,也相信明天會更好。可惜今天的臺灣社會,距離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標準實在有些遠。因此,我們必須檢討,今天大學畢業生除了起薪低外,在4年大學生涯中,是否能順利得到相當水準的協助;是否鼓勵有創意的年輕朋友們,放手一搏開創自己的未來?

臺灣的未來發展前景,是重中之重的課題,政府必須正視人民的信心危機,思考如何才能重現如上世紀80、90年代的光景,並做出正確的決定及選擇,帶給臺灣年輕人對國家社會及個人前途的信心!

臺灣年輕人走向全世界,包括中國大陸,尋找自己的希望和機會,並非臺灣的末日,反倒是臺灣在世界發揮影響力的契機。我們不應該、也不需要過度負面解讀年輕人出走去,但也不能自我安慰。畢竟年輕人在現階段,真的是很困難找到好的工作、希望、機會。

政府政策應全面啓動改革機制,處理所謂的五缺問題,以提升企業在臺投資的意願,提供年輕人優質的就業機會。若臺灣年輕人大學畢業後,有2、3個不錯的工作機會供選擇,自然會帶動更多、更加平衡的人才流動,臺灣社會就可能重返主流,創造正面能量和良性循環的機會之島。

當然,好的工作機會也要有優良的人力資源,大學高教也應該真誠地面對挑戰,大幅度改變、提升高教品質。就臺灣年輕人的外語能力而言,目前的情況是絕對不足的。因此,高等教育應協助青年提升國際競爭力和增加就業機會。

高等教育除了提供部分有興趣從事高深學術研究的學生,繼續研究高深學問外,最重要的是,培養大多數的學生,擁有經營生活的能力,畢業後順利找到一個高薪、穩定、有發展潛力的好工作,讓他們完成自我實現擁有幸福的生活,並服務人羣、貢獻社會。

(作者爲臺北市立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