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不只防飛沫 社交距離還會自動拉遠2倍

大公學院院長陳秀熙。梅緣緣攝影

臺大公衛今日舉辦抗COVID-19記者會指出,維持社交距離是第一防疫要務,可有效降低82%感染風險。院長詹長權與副院長陳秀熙指出,義大利研究民衆配戴口罩所帶來的防疫效果,實爲因視覺刺激後而產生的社交距離;透過配戴口罩後人與人之間自然會加大間距至兩倍以上,形成有效的社交距離防護網,間接避免疫情擴散。

針對昨日陳時中在指揮中心總結期中報告時,提出民衆配戴口罩的比例,若維持在八成以上則可顯著降低感染風險等建議。今日臺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於抗COVID-19說明會表示,理論上戴口罩可提供足夠保護,但根據義大利相關實驗結果,並非是直接配戴口罩降低新冠病毒傳播率;而是受看見他人配戴口罩的視覺影響,進而與他人保持更逺的距離。

副院長陳秀熙表示,義大利日前利用配戴式隱藏式感應器腰帶測試戴口罩與所帶來與旁人真正的社交距離的研究,並在人行道(寬163公分)實驗,分別爲無配戴口罩、配戴醫療口罩、配戴自制口罩、配戴護目鏡及醫療口罩及配戴護目鏡及自制口罩五種情境,並利用配戴式隱藏式感應器腰帶,要測試與旁邊人真正的社交距離

研究結果發現,有配戴醫療口罩或是DIY口罩的民衆,與其他路人保持的距離長達120公分,而未配戴醫療口罩或是DIY口罩的民衆,反而較爲靠近,行人之間距離僅59公分,有戴口罩的民衆,反而比沒配戴的民衆維持兩倍的距離。陳秀熙表示,可見戴口罩還有視覺刺激可使社交距離增加。

陳秀熙也呼籲「在疫苗藥物尚未發展問世時,社交距離與個人的防護都還是很重要」。無論室內外都應謹記勤洗手、儘量配戴口罩、減少與不確定對象接觸,避免碰觸臉部等防護措施,建立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並遵守「防疫新生活運動」,纔可防堵未來秋冬可能捲土重來的新冠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