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字/專家建議結盟歐美 佈局對岸

特斯拉帶起人型機器人議題,加上輝達AI晶片助攻,AI機器人成爲今年以來話題風口。作爲潛在主要市場之一,大陸產官學算出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與目標,預計在不久的將來,2026年市場規模可突破人民幣100億,到了2035年,市場規模落在人民幣3,000億元左右。

臺經院產資深分析師王忠慶觀察,相關產業應該會先從歐美開始生產供給,大陸現停留在政策面,未有進一步動作,但估計未來主要市場需求量會是在大陸,建議臺灣業者可以先與歐美廠商合作,同時積極佈局大陸市場。

王忠慶表示,人型機器人聚焦AI技術,因此軟體應用最關鍵。大陸人形機器人未來在關鍵零組件上可能依然會受到來自歐美的壓制與影響。特別人形機器人需要大量晶片與零組件,這部分阻礙不小。此外,臺灣某家涉及矽光子封裝業者也稱,因爲大陸市場生產高端晶片有限制,大陸能購買的機器精密度不高,目前在AI領域鎖定本土與歐日廠商爲主。

臺灣具備機會,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產業分析師黃仲宏認爲,臺灣已具機器人零組件的供應鏈,業者有能力發展「辨識技術、驅控系統的重要零組件」,因爲它們是滿足機器人眼睛(感測器)、手足靈敏的關鍵。此外,多年來,臺灣在自動化產品上也已具豐富的系統整合能力。

而人形機器人是未來趨勢,但也帶來許多隱憂,王忠慶表示,現在擔心機器人自我學習後,對人類社會帶來威脅與傷害。很多開發工業機器人都會遵守不準傷害人的準則,但AI機器人有自我學習、自我判定能力下,這部分難以掌控。相信未來這部分必要立法規範。

長遠來看,黃仲宏認爲,歐美積極相關產業目的可能在於復甦製造業,比如能夠解決美國勞動力成本過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