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中國汽車芯片聯盟成立,總算不用擔心被芯片卡脖子了!
國內車企總算開竅,開始抱團取暖了啊!
爲了不重蹈智能手機的覆轍——被芯片卡脖子,
2024年12月20日,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全體成員大會召開,與此同時,上海“車規集成電路全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簡稱中國汽車芯片聯盟,目前已經有400多家生態成員企業。
中國汽車芯片行業在“芯片卡脖子”問題的長期困擾下,損失慘重,這回總算是要打翻身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汽車芯片聽起來似乎與日常生活沒那麼相關,但實際上,芯片已經成爲現代汽車的“中樞神經系統”。從電動車的電池管理,到自動駕駛的感知決策,再到智能座艙的語音交互和導航系統,每一項功能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撐。車規級芯片不僅要求高性能,還必須達到極高的可靠性標準,如在高溫、嚴寒等環境中長期穩定運行,這使得其研發和製造門檻極高。
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汽車芯片和系統卻長期被西方壟斷,所以無論我們做得再好,最終被養肥的也總會是那幫吸血的蚊子!
況且一旦國際局勢出現波動,供應鏈就可能被“卡脖子”。在手機領域,中國雖然已經成爲製造和應用大國,但在覈心芯片領域依然受制於人。而車規芯片的未來需求遠超手機市場,假如再被技術封鎖,後果不堪設想。
汽車芯片需求增長速度相當快
一輛車上的車規芯片相當多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進口芯片價值約3400億美元,而車規級芯片的需求隨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的普及呈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封鎖和出口管制不斷加碼,使得自主研發車規芯片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生死戰”。
更重要的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領跑全球,然而“芯片”和“系統”卻成爲不可忽視的軟肋。一輛電動車可能擁有數百顆芯片,涉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域控制器、車聯網通信模塊等關鍵技術,這些核心組件如果無法實現自主化,就意味着整個產業鏈隨時可能被掐住咽喉。
因此,此次“汽車芯片聯盟”的成立可謂恰逢其時,既是對外部壓力的迴應,也是對內部技術短板的精準補位。
聯盟明確提出要實現設計、製造、封測、應用的全鏈條協同。這意味着不再只是單點突破,而是將車規芯片的每個環節納入整體規劃,從底層技術研發到終端應用場景,構建閉環生態。這一點尤爲關鍵,因爲芯片行業的競爭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而是系統性戰役。
中國在芯片領域被“卡脖子”的核心原因在於上游關鍵技術和高端設備的受制於人。聯盟通過整合資源,集中力量突破國產EDA工具、先進製程等核心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雖然短期內完全擺脫外部影響並不現實,但可以逐步提升國產車規芯片的自給率。
聯盟的成立將直接推動國產芯片的大規模應用,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車企作爲聯盟的重要成員,可以在產品研發階段就參與到芯片的適配和驗證中,縮短研發週期,快速完成市場化推廣。只有建立這樣的自主體系,才能讓中國汽車產業真正具備全球競爭力。
不可否認,“汽車芯片聯盟”的成立只是邁出了第一步,距離全面解決“芯片卡脖子”問題依然任重道遠。特別是在先進工藝製程(如7nm及以下)、高端材料和專利佈局方面,國內企業還需迎難而上。此外,聯盟的運行機制也需要有效的監督和執行,以確保資源不會因爲利益分配問題而被分散。
但不管怎樣,正如這次大會的主題所表達的那樣,“協同融合,共生共贏”,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已經迎來了自我突破的歷史性機遇。這不僅僅是汽車產業的升級,更是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一步。
或許,幾年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會發現今天的“汽車芯片聯盟”成立,正是那道改變格局的分水嶺!歷史向來如此。
中國汽車產業已經站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前沿,但“卡脖子”的隱患依然如影隨形。只有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這場全球競爭中佔據主動。期待“汽車芯片聯盟”成爲中國汽車產業的中流砥柱,讓未來的智能汽車從芯片到系統都擁有“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