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僵局!

昨天,一場規格極高的會議,在釣魚臺國賓館盛大召開。

這就是自從2000年以來,每年一期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現在已經成爲中外經濟交流的主要對話平臺。

今年的會議,格外重要。

我們這邊由總理帶隊,以及二三十名部長、副部長,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南京等地的地方領導。

而另一邊是全球商界大佬帶頭,包括西門子的博樂仁、蘋果的庫克、三星電子李在鎔、寶馬集團齊普策、奔馳集團康林松、高通總裁安蒙等等。以及全球經濟學家、學者、國際機構和組織,到會者大概有120多位重磅代表。

這規格,算得上是歷史首次。其影響僅次於前段時間的民營企業座談會。

那麼爲何如此高規格?我認爲:

一方面,特朗普第二輪貿易戰已經打響,中國不止需要在內部構建強大的防禦堡壘,還需要從國外團結“志同道合”的同盟軍夥伴,聯合起來,緩衝關稅戰的不利影響。

另一方面,前些年外資企業流失嚴重,而現階段,中國更需要外資力量帶動國際資本投資內地,打開對外交易窗口,建造開放型的“外循環”經濟。而作爲交換,全球商業巨頭,理應可以在全球最大的單一消費者市場,得到他們想要的價值和利潤。

說個題外話。

網上很多人對外資企業,嗤之以鼻,認爲老外來中國就是爲賺中國人的錢,中國應該保護本土企業,抵禦外來勢力。

這樣思維的人很多,但其實都是守舊的閉關鎖國思路。

中國需要外資企業,正如中國需要二次改革開放一樣迫切。外資企業,可以攜帶大量資金,投資生產,解決中國上游產能過剩問題。

同時外資企業可以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別的不說,這些年起碼就在落實勞動法層面,外資一直都做的比較到位。

最後引入外資,激發的“鮎魚效應”,可以讓國內企業自我審視,充分競爭,從而創新出更好用的產品和服務。

當然我覺得,現在外企的“鮎魚效應”已經很弱了。

曾幾何時,國外品牌是品質與身份的象徵。但如今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從運動鞋服到新能源汽車,從咖啡奶茶到家用電器,洋品牌的光環正在加速褪去。

取而代之,國產替代的浪潮,已然從趨勢變爲現實,正朝着全球市場席捲而去。這背後離不開億萬大衆和走正道的民營企業家的默默耕耘。

言歸正傳,會議講了什麼呢?

我認爲最重要有三句話:

第一句是:

中國爲外部潛在“超預期衝擊”做了準備,必要時將推出新的增量政策,確保中國經濟能夠平穩運行。

講這句話的核心邏輯,是爲了給外資企業注入“信心”。

意思是,大家不用懼怕特朗普關稅戰帶來的影響,對此我們已經有了“超預期衝擊”的準備,必要時還可以用更強有力的政策,對衝影響,大家可以放心大膽地來華投資。

這個新的增量政策,大概是源源不斷的“放水”,算是對前段時間央行提到2025年將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呼應,邏輯上,我們處於“負通脹”區間,放水利大於弊,空間很足。

最近爆出美聯儲,連着兩年虧損約20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4萬億,意味着美國降息迫在眼前,推測今年美聯儲會降息兩到三次,按照75基點來降,有可能降到3.75%。

只要能合理平衡匯率差,我們這邊一定會加倍跟上,放水會放大消費效應,外資企業只要產品好,在中國依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成績。

第二句是:

經過艱苦努力,目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都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這句話的含義是,中國三大系統性風險已經安全落地,外資到投資建設,不用擔心任何風險問題。是爲了在信心的基礎上,給予安全感。

說實話,三個風險的落地,一部分靠軟着陸,另一部分依賴於政策主導下的“以債養債”,邏輯上主要還是用更多的新債去償付過去的債,把短期債務放大後留給未來處理,押注經濟重回高增長模式,慢慢消化。

這個方法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用,我們過去用的比較保守,而連續兩年擡高宏觀赤字率,也意味着,我們的經濟模式,也在向世界主流靠近。

怎麼稀釋債務呢?答案還是製造通脹。

第三句:

不遺餘力擴大消費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

美國個人消費佔GDP高達7成以上,而中國呢,大概只有3成不到。

可以說,中國是全球消費規模最大,潛力最大的單一市場,從一部《哪吒2》貢獻近150億票房的神話,可見端倪。

但是,整體消費能力算是全球相對疲弱的狀態,這也導致了某多多等專門搞低價策略平臺的崛起。

至於什麼原因,大家應該都清楚,上一篇文章被關了,這裡就不說了。

總之,想讓中國消費帶動經濟,就必須讓人們,有錢、有閒、有安全感。

我前兩天在小號上寫了一篇文章《強哥夠狠》裡面講到,劉強東沒有將物流外包出去,而是選擇給快遞員和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而且還不是最低檔。

他是真正的人民企業家,手下有67萬員工,還能做到這樣,值得點贊。

有人說,繳納五險一金都被誇了?

這都是“何不食肉糜”的廟堂人物。

事實上,中國大量勞動者都沒有五險一金,甚至在二線城市,很多企業爲了節省成本,都是能不繳就不繳。大學生畢業都沒有。

大家沒有安全感,薪資不高,上班連軸轉,看病沒得報銷,動不動還裁員,還用什麼去消費呢?這就是消費的悖論。

所以中國需要更多劉強東這樣的企業家,才能破除“內卷”困局,打破分配不均的社會事實,從根本上解放消費力。

誰不想消費,誰都想消費,沒有不喜歡消費的。

消費了纔能有錢,有錢了才能消費,本就是雞生蛋和蛋生雞的故事,但現在大多數人,要的是雞,而不是蛋。

這在於徹徹底底的讓利。國家在鼓勵企業發展的同時,要將監管責任落實到位,鼓勵大家“反內卷”競爭,高效率作業,

如果能把社會資源分配做好,消費崛起,外資不用開會,都願意搶着來,即使外資不來,靠國內民營企業,也完全可以把經濟扶正。

這需要打破僵局的魄力。不過現在已經在格外重視了,這一切都是好的開始。就在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央行公佈消息,3月25日將開展4500億元MLF操作,意味着大放水進入第一輪。

至於這些錢先用來幹什麼,怎樣的影響,篇幅有限我放在小號講。歡迎關注取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