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帶火人形機器人,成本是制約普及的因素之一

人形機器人的熱度伴隨着大模型的日益發展,水漲船高。

據媒體報道,中國首個基於視覺擴散架構的人形機器人任務生成式R-DDPRM模型正式發佈,該模型由坐落於成都科創生態島的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其創新之處在於能夠讓人形機器人跨越多個約束進行泛化,創造真正的人形機器人“大腦”——能夠毫不猶豫“絲滑”地處理各種複雜任務。

前幾日,出現在華爲開發者大會上的夸父人形機器人,也引起了廣泛關注。據瞭解,該款人形機器人系華爲雲與樂聚機器人戰略合作以來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通過“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接入,使得該人形機器人在智能化、泛化能力上得到顯著提升。

過去數年,國內人形機器人領域技術不斷迭發,不少企業前仆後繼地進入。大模型火爆以來,人形機器人在環境理解、智能交互等方面正在顯著突破。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預測,2021年至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的年化複合增長率將達到71%。

“激進派”和“保守派”

馬斯克在特斯拉股東大會正式通過他的560億美元薪酬方案後,對技術的未來和特斯拉的市值做出了非常大膽的預測:相信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和RoboTaxi將會取得巨大進步,僅人形機器人Optimus一項就能帶來20萬億美元的市值,而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值可能會達到5萬億到10萬億美元。

馬斯克表示,人形機器人將成爲工業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預計達到100億臺至200億臺。他還立下flag,將於2025年限量生產旗下人形機器人Optimus,預測將有超1000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廠工作。

但截至目前,僅有2個Optimus機器人在特斯拉工廠工作。

近日,馬斯克在2024年戛納獅子國際創意節,接受採訪時候再次談到了人形機器人,“擎天柱旨在成爲一款功能全面的人形機器人,它能夠執行多種任務。基本上,你可以讓它遛狗、看家、照顧孩子、教孩子編程、做飯甚至彈奏鋼琴。因此,它是一款通用人形機器人。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想要擁有一臺這樣的機器人,爲何不呢?而且,我認爲每個人至少會擁有一個機器人。而在工業領域,我們將製造更多的擎天柱。我預測,全球將有200億臺這樣的人形機器人。”

無獨有偶,英偉達CEO黃仁勳對人形機器人也非常看好。“機器人時代已經到來。有朝一日,移動的物體都將實現自主運行。”在COMPUTEX大會開幕前的主題演講中,黃仁勳稱。

他着重強調了機器人和AI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AI的新一波浪潮是物理AI。AI能夠理解物理定律,並與人類並肩作戰……機器人和物理AI正在成爲現實,而不僅是出現在科幻小說中,這真的很讓人興奮。”

這不是黃仁勳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力挺人形機器人,4月在CadenceLIVE Silicon Valley 2024上,黃仁勳預測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所有人都將建造全新類別的設備是“人形機器人”。在GTC大會上,黃仁勳還表示“開發通用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是當今AI領域中最令人興奮的課題之一。”

與馬斯克和黃仁勳“激進派”不同的是,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更爲保守。在6月14日舉辦的2024智源大會上,李開復認爲具身智能的發展仍有一段漫長道路,絕大多數應用並不需要人形機器人。

“炒菜機器人應該長得像鍋,吸塵器並不會長得像人,那些很酷的跳來跳去翻跟斗的機器人真的有很多應用嗎?絕大多數的場景幾個輪子不是更容易走到嗎?除了爬樓梯,機器人真的需要兩條腿嗎?腿帶來的難度跟成本高這麼多。”李開復直言,很多科學家和創業者從小熱愛這種科技,希望能複製一個人,這無可厚非,但他創立的創新工場目前沒有投資任何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公司。

李開復補充道,“我們投了七八家機器人企業,但不是具身智能,這些機器人能夠解決一個場景裡的應用,能夠帶來價值。我相信機器人,只是對於具身智能,我們做投資的肯定不能現在去投資一個10年以後才能夠發生的事。”

成本是制約普及的重要因素

萬聯證券研報指出,2024年是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加速之年,特斯拉等科技巨頭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持續投入有望驅動行業迭代加速並不斷突破,人形機器人量產並實現大規模應用迎來曙光,商業化落地可期。隨着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劇、人力成本提升,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與日俱增,人形機器人有望形成一個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是目前,成本仍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普及應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成本到底有多高?本田公司經過14年探索研發的人形機器人ASIMO,單臺價值250萬美元,在歷經多次迭代後,仍不得不在2022年宣佈“退役”。

波士頓動力公司用於特種作業的人形機器人Atlas製造成本約200萬美元,已面市十年之久,Atlas在今年4月也宣佈“退役”。

作爲行業水平頂尖的企業,波士頓動力成立26年,至今難以盈利,甚至還遭遇三次“賣身”:先是被谷歌收購,緊接着谷歌又將它賣給軟銀集團。到2022年,軟銀又將波士頓動力賣給了韓國現代。

再放眼國內,據報道小米、宇樹等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單臺造價也高達幾十萬到上百萬元。“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的研發費用也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2021年、2022年及2023年,研發費用分別爲4.29億元、5.17億元、4.28億元、4.9億元,分別佔當期總收入的57.9%、63.3%、42.5%及46.4%。

優必選創始人周劍此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創業第一年,他就打光了最後的子彈,爲了籌錢,他把自己的三套房子全賣了。

高工諮詢的研報顯示縱觀全球人形機器人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歐美,尤其是美國。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處於商業化探索的起步階段,初步商業化落地方向是嘗試商業場景和家庭場景的產品迭代和推廣。

過去高昂的成本是制約人形機器人大規模量產的關鍵因素,降本將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推廣的必由之路。

黃仁勳認爲,人形機器人成爲大衆化設備的前提是售價與當前廉價汽車售價相當,A級車的價格大概就在1萬到2萬美元之間。馬斯克則表示若製造成本爲1萬美元,售價爲2萬美元,特斯拉將從機器人業務中獲得1萬億美元/年的利潤。人形機器人能否迎來“iPhone”時刻?或許還有點早。

綜合自財聯社、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IT時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