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大戰,一場“贏家通吃”的燒錢競賽

本文來源:硬AI

作者:卜淑情

OpenAI下一代模型提前曝光,爲當前激烈的大模型之戰再添一把大火。

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稍早前報道,OpenAI神秘“草莓”(Strawberry,前身爲Q*)項目,計劃最早今年秋天推出。用“草莓”合成數據來開發的最新大模型“獵戶座”(Orion),或於明年年初推出。

隨着技術的快速進步,大模型正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強大,它們能夠解鎖的經濟價值也隨之增長。然而,投資機構Benchmark合夥人Sarah Tavel認爲,一旦有更先進的模型出現,舊模型的價值就會迅速降低甚至爲零,因此需要玩家持續不斷地投入鉅額投資,保持行業的領先地位。

大模型之功,唯快不破

Tavel在早前的文章中指出,大模型的進步不僅僅是技術的突破,它們還代表着巨大的經濟潛力。

她認爲,大模型從輔助編程(copilot)發展到自動編程(autopilot),其創造的價值幾乎是無限的,如果有人成爲主導玩家,這可能是一個數萬億美元的市場機會。

其中,微軟與OpenAI共同推出的AI編程工具GitHub Copilot,聲稱能提升10-20%的生產率,如果完全部署,每年有望產生1000-2000億美元的價值。據估計,全球每年在軟件工程師上的支出高達1萬億美元,大模型的進步將大幅減少企業在軟件開發上的人力支出。

編程還只是冰山一角,隨着大模型能力的增強,它們能夠處理的任務將更加複雜,潛在的經濟價值也將更加巨大。

挑戰在於,隨着模型變得更加複雜,訓練它們所需的資本也以指數級增加。而一旦有更先進的模型出現,舊模型的價值就會迅速降低甚至爲零,這使得投資回報難以預測。

以GPT3.5爲例,2022年11月剛推出時,其性能吊打一衆競爭對手的同時,定價也遙遙領先,每1000個token的定價爲0.0200美元。短短一年半時間,現在其定價已經降至每1000個token 0.0005美元,降幅達到97.5%。

這種快速的商業化速度在科技領域是歷史罕見,意味着大模型相關投資都可能迅速貶值。正因爲如此,AI公司仍在爭先恐後地加碼對大模型的投資,以最終達到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宏偉目標,這一過程不太可能輕易跳過任何一步。

“贏家通吃”?

這也意味着,誰能在大模型開發中爭取到主動權,誰就能成爲這場戰爭的大贏家,從而獲得豐厚的回報,而那些落後者則只能分得一些殘羹剩飯。

Tavel指出,像微軟、谷歌、Meta這樣的巨頭公司由於擁有強大的資金支持,能夠持續投資於這一領域。這些公司的核心業務產生大量現金,使得它們能夠不斷加碼對大模型的投資,以保持在大模型領域的領先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投資者回歸理性,市場焦點逐漸集中在大模型的盈利能力上。在大模型的激烈競爭中,投資者可能在短期內難以看到顯著的投資回報。

著名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的合夥人David Cahn此前指出,AI基礎設施的鉅額投資和實際收入之間,差距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鑑於英偉達預計2024年第四季度年化數據中心運行率爲1500億美元,現在需要6000億美元來償還訓練和運行大模型的鉅額投資,目前至少有5000億美元的空缺需要填補。

Tavel認爲,隨着大模型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一差距只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