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超級應用胎動!AI搜索成新“爆點” 巨頭爭相佈局 商業化路徑待跑通|行業觀察

財聯社7月16日訊(記者 付靜) 大模型行業正在等待超級應用(Super APP)的出現,AI搜索或是最有潛力的應用之一。

自去年以來海內外數十家新老搜索玩家紛紛佈局AI搜索,日前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旗下夸克亦升級“超級搜索框”。財聯社記者多方採訪獲悉,AI搜索被業內視作第一個能夠大規模落地的大模型應用方向,美國AI搜索引擎明星初創企業Perplexity估值達30億美元,不僅獲軟銀願景基金青睞,英偉達CEO黃仁勳亦稱“幾乎每天都在用”;國內數十家廠商也加速涌入AI搜索賽道,且多個玩家已具備明顯優勢。不過AI搜索商業化路徑尚待跑通,滲透率待提升,同時亦面臨着用戶使用習慣轉變等挑戰。

新老搜索玩家佈局 向超級應用邁進

“AI搜索是大家看到的第一個能夠大規模落地的方向,因爲之前搜索引擎的商業化就蠻好。另外Perplexity已經跑出來了,它基本上是硅谷AI應用裡融資最多的,估值也最高,相當於AI搜索在美國已經有了對標。”MiniMax海螺AI前產品負責人、AI科技自媒體“橘子汽水鋪”主理人馮雷告訴財聯社記者。

據財聯社記者梳理,去年8月崑崙萬維(300418.SZ)推出國內第一款融入大語言模型的搜索引擎天工AI搜索,當下百度、騰訊、夸克、知乎、三六零(601360.SH)、秘塔等均已推出AI搜索產品,且部分產品進展明顯;甚至硬件廠商已將AI搜索能力作爲主要賣點之一,如魅族新版Flyme AIOS、榮耀首款AI PC MagicBook Pro 16均支持AI搜索功能。

財聯社記者最新從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羣方面獲悉,夸克7.0版AI搜索框集納了智能回答、智能創作和智能總結三大能力。僅6月高考季,夸克高考AI搜索使用量超過1億次。此外,被稱爲中國版Perplexity的秘塔AI搜索也受到關注,推出不到兩個月有數百萬訪問量。

IDC中國研究總監盧言霞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大模型的能力,確實能夠很好地支持一些搜索場景需求,如果佈局得當,有望成爲超級APP。”

盧言霞展望,相比於傳統引擎,AI搜索應該一站式全面解決一個場景下的搜索問題,且能直接做出下一步決策。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家廠商正面向這一目標發力。夸克推出以AI搜索爲中心的一站式AI服務,意在提供從檢索、創作、總結,到編輯、存儲、分享的信息服務。天工AI的做法亦是在AI搜索能力基礎上,向一個集合各種功能的超級應用邁進。

在馮雷看來,可能最終市場格局不是出現一個大贏家,而是每個產品都會有自己的AI搜索。

此外,他告訴財聯社記者,“大模型廠商做AI搜索可能沒有那麼有絕對優勢,因爲AI搜索一部分是模型能力,一部分在於網頁。”

他認爲,傳統搜索引擎如百度、360等,以及偏私域的微信、小紅書等,相對大模型廠商而言更具優勢。以夸克爲例,數據方面,其在知識、經驗、健康、題目等領域擁有數據積累;應用場景方面,則沉澱了通用搜索和健康、教育、文檔等垂直領域場景。

商業化路徑還未跑通 滲透率待提升

“目前來看可以說商業化是可能的,但確實沒有看到一個很清晰的狀態。”馮雷這樣描述AI搜索商業化現狀。

據財聯社記者瞭解,AI搜索的商業模式主要包括訂閱制、廣告兩種。秘塔AI搜索則將“沒有廣告,直達結果”作爲口號。

盧言霞表示,“AI搜索不收費的話,這些公司存活困難,畢竟大模型推理算力層也有很高的成本,不收費必須找到其他的模式,而如果再回到廣告營銷類,那又回到了之前的搜索引擎應用。如何能恰當收費,現在路徑不清晰。”

不過馮雷告訴記者,“現在大模型推理算力層成本相比去年已經降低了幾十倍了,而且會繼續降低,所以大模型成本其實不是什麼問題。”

商業模式以外,AI搜索仍面臨諸多挑戰:使用習慣方面,用戶仍習慣使用現有搜索引擎;大模型搜索滲透率也有待提升。

“大模型搜索應用有自己的用戶畫像,整體來說是高知羣體爲主。現在整體AI應用APP月活可能就不到5000萬,真正的搜索引擎得是數億。從當前滲透率來看,要推廣到大部分人還有很多認知工作要做。”盧言霞表示。

另外據馮雷介紹,現在Chatbot基本都已經接入了AI搜索,但用戶和Chatbot聊天時“意識不太到在進行AI搜索”。以Perplexity爲例,其AI搜索主要面向有複雜檔案需求的知識工作者,而該部分羣體僅佔整個搜索需求的1%-2%。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使用者認爲,目前多家AI搜索產品在形態方面與傳統搜索較接近,網絡上亦有“AI搜索套殼傳統搜索”的質疑。

馮雷告訴記者,比較接近的只是輸入框部分,“其實最好的交互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只是現在我們需要一些來源或網址給用戶一些過渡,(因爲)模型也會有幻覺,用戶對新產品的信任度也比較低,需要有個過程。”

用戶需求方面,夸克產品負責人鄭嗣壽稱,信息檢索、創作和總結一直是核心需求。他透露,在多模態交互、內容生態建設、多端一體等方面將進一步加快產品創新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