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喊居住正義 卻少提降房價

近期立院新會期審預算的聚焦之一是,二○二二至二五年累計的租金補貼金額,相當於四年加總的社宅興建工程款,皆約八百餘億元,進而衍生大撒幣式的住宅政策是否妥適等議題。國土署則強調,租金補貼是住宅三大政策之一,具減輕居住負擔效益,政策間互相輔助不衝突。

賴總統在競選時承諾,會在蔡前總統住宅三箭中的建廿萬戶社宅、健全租屋體系等基礎上,推動「協助百萬租屋家⼾」計劃;一百萬戶的社宅及八十多萬戶的租金補貼,再加上近期爭議雖多但實施達十餘年的青安貸款,這三者爲近十年臺灣住宅政策的發展主軸。

筆者建議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下,應由經發會作宏觀成果對比,做爲未來住宅政策預算分配的修正基礎。該會討論「居住正義」子議題時,顧問建言「目前居住政策多屬打房思維,但政策應通盤考量各面向的前因後果,盼要有多角度思維以減輕年輕人負擔」。筆者認同多元通盤考量,但也要問,接下來如何落實在預算編列上?並認爲「聚焦打(炒)房」的評論有商榷餘地。

一是彙整近年相關政策爭議,新青安的寬限期等設計大幅提升購房需求,造成銀行放款資金高度集中於不動產業,而有危及金融穩定之虞。至於直接興建的社宅,一直都有數量不夠、租期過短等抱怨,此又衍生內政部後續研議「廿年使用權社宅」等新政策。至於政府,則有社宅興建進度緩慢之難,細究原因又有通膨、用地取得不易,據此行政院亦通過「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至於租金補貼,仍屢傳補貼額多流入房東的口袋,徒增租金上漲。

上述爭議,不正應由跨部會就土地、財政等資源作通盤考量?以筆者團隊研究,單就成本支出,社宅耗費最巨,而得到補助的(人)戶卻相對偏少。至於購屋與租金補貼,雖常被批評是綁選票的大撒幣工具,但均(人)戶得到的名目財務補助卻最多,執行的行政成本支出相對較低。因此政策應通盤考量各面向。

二是,筆者對「目前居住政策聚焦打(炒)房」妥適性的不同看法。其實,目前政策並沒有「完全」聚焦在房價之上,然而「房價過高」就是目前各種政策執行是否有效的癥結點之一。舉例來說,新青安政策側重需求面購屋者的補貼,卻不追究「降房價」之基本工作,正凸顯了聯徵統計資訊的房貸趨勢:貸款期間越來越長、貸款金額越來越高,買到的面積卻越來越小。

再者,高房價下,使臺灣的房租收益率長期偏低,這不正是擁屋者重短期的投資增值收益,輕長期的租金收益率,進而忽略租屋品質改善,使租金補貼效益被質疑的主因?關鍵的改革房產稅制(含持有稅與交易稅等),不正是抑制高房價的核心利器?此亦呼應學者顧問質疑會議部分建議有利益之私。

國土署宣稱「政策間互相輔助不衝突」,應調整爲「各執行工具既是互補也有競爭」。政策工具涉及資源分配的優先次序。購租屋補貼各有其適用的需求對象,但高房價下自會使年輕人「被迫」往租金羣移動。「降房價」是藏在各種住宅工具與問題的核心,歷次大選「居住正義」口號喊得震天響,「降房價」卻鮮少有形諸於政見主文中。儘管已開發國家普遍都有房租太高、買房太貴的共通問題,然仍期許政府應建立多元而明確的評估指標,以指引未來住宅政策的資源分配。